现代地貌学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
作者: 王锡魁 主编
出 版 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31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013942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按照地貌圈中内动力地貌作用与外动力地貌作用的内在联系及出现次序,依次介绍了大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坡地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与冻土、荒漠地貌与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以及地貌的发展变化等内容,突出了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成演化的影响。此外,还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地貌学的一个新分支——模拟地貌学的有关内容,并阐述了地貌研究方法与地貌制图的有关内容,突出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遥感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亦可作为有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第三节 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
一、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二、陆壳与洋壳
第二节 大陆区地貌
一、山地、丘陵和山系
二、高原与平原
三、盆地与洼地
四、大陆裂谷
第三节 大陆架与大陆坡
一、大陆架
二、大陆坡
第四节 大洋区地貌
一、岛弧、海沟与边缘海
二、洋脊
三、洋盆
第五节 地壳均衡理论与槽台学说
一、地壳均衡理论
二、地槽-地台学说
第六节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一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
二、海底扩张
三、板块运动与大地构造地貌
四、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第三章 地质构造地貌
第一节 水平岩层与单斜岩层构造地貌
一、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二、单斜岩层构造地貌
第二节 褶皱构造地貌
一、新构造褶皱地貌
二、老构造褶皱地形
第三节 断层构造地貌
一、断层崖
二、断块山
三、断层谷
四、断陷盆地
五、平移断层构造地貌
六、旋转断层构造地貌
第四节 火山地貌与侵入岩构造地貌
一、火山喷发过程和喷发物质
二、火山喷发的方式
三、火山类型
四、火山地貌
五、火山成因
六、侵入岩构造地貌
第四章 坡地地貌
第一节 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二、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风化壳的类型
四、残积物的一般特征
五、古风化壳、土壤及古土壤
第二节 崩塌
一、有关概念和术语
二、崩塌地貌
三、崩塌的形成条件
四、崩积物的特征
第三节 滑坡
一、滑坡要素及滑坡微地貌
二、滑坡的力学分析
三、滑坡的影响因素
四、滑坡的类型及发展
第四节 土屑蠕动与泥流
一、土屑蠕动
二、泥流
第五节 坡地发育与山麓剥蚀面
第五章 流水地貌
第一节 面流与面流地貌
……
第六章 岩溶地貌
第七章 冰川地貌与冻土
第八章 荒漠地貌与黄金地貌
第九章 海岸地貌
第十章 地貌模型与模拟
第十一章 地貌研究方法与制图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美国的地貌学是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欧洲一些国家的地貌学则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另有一部分国家的地貌学则是分属地理学和地质学两门科学之中。我国的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得到一定的重视,或者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与地质科学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和日益完善,并出现了很多分支学科。现代地貌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模拟地貌学、岩石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灾害地貌学、军事地貌学、遥感地貌学、地貌年代学和地貌制图学。
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学中的两大分支学科。气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随着第四纪地质和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气候地貌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从研究某一气候区的地貌成因和演变人手,进而把气候地貌学的研究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相结合,从而大大丰富了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构造地貌学一方面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向斜山、单斜山、背斜谷和向斜谷等;一方面研究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活动构造地貌),如断块山、断陷盆地、断层崖等。活动构造地貌的形成、发展与近代地壳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有着成因上的联系。所以,活动构造地貌的研究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研究课题。
动力地貌学尝试用动力学的方法来描述地貌现象,运用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冰川动力学和风沙动力学的原理,研究河流地貌的演变、海岸地貌的形成发展、冰川地貌的成因及沙丘的形成和移动规律等。在动力地貌学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出现了模拟地貌学(Modeling Geomorphology)这一地貌学研究的新分支。模拟地貌学通过深入研究地貌演化的控制因子和影响因子,建立地貌演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运算程序实现地貌演化的计算机模拟。
岩石地貌学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外力剥蚀下形成的各种地貌。不同类型的岩石往往具有不同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各种不同性质的岩石在同一外营力作用下,具有不同的抵御风化剥蚀的能力,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或者同一类型的岩石在不同的外营力作用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和地貌组合。例如在湿热条件下,水的化学溶蚀力很强,茂盛的植物通过根部分泌出有机酸促进了化学溶蚀作用,雨量丰沛增进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使石灰岩受到强烈溶蚀和侵蚀,形成大规模的峰林、宽阔的岩溶盆地和地下溶洞,其它岩石就不可能形成这种地形。石灰岩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形成像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那样高大的峰林和宽阔的岩溶盆地。石膏层在温湿地区属于软弱岩层,遇水极易软化和被侵蚀,因而往往形成负地貌;而在干旱地区,石膏层却可以表现为能干层,因而形成正向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