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蔡昉等著
出 版 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字数:版次: 1页数: 20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455378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特别强调了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解决“三农”问题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本书就是从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角度,研究这一重大命题,尝试回答“十一五”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回答的相关理论问题,从而不仅希望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做出学术性贡献,也希望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作为人口学和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我们之所以涉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们在劳动力流动和就业方面所做研究的一个逻辑延伸。理解“三农”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跳出就“三农”谈“三农”的思维窠臼。实际上,在观察和研究城市劳动力市场时,不可能对劳动力流动现象以及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熟视无睹,因而在分析劳动力流动问题时,“三农”问题就进入了视野。而从经济规律作用的视野分析问题,恰恰需要把农民收入、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放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之中,特别是把农民收入提高的途径与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因此,在经过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以及城市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三农”问题上面,而且形成我们在该领域研究的一些特色。
其次,大多数作者实际上都是具有农业经济学研究背景的学者,始终有着关心农民、农业、农村的深厚学术情结,在相关的研究领域有足够的理论背景、方法训练和素材积累。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否设立了相关的课题,本书的作者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农业经济问题的探索。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思索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安徽凤阳人民提出的为什么“一步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槛”的询问。在本书中我们的确尝试做出回答。我们也应用了各种统计分析手段,试图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目录
第一章按照经济规律解决“三农”问题
第一节避免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二节“三农”问题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什么是“三农”问题的经济规律
第二章经济增长成分变化与农民收入源泉
第一节农民收入的来源与增长
第二节推动经济增长的部门消长
第三节增长成分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第四节就业结构转换的制度障碍
第五节结论
第三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农民增收
第一节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农民收入增长
第二节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经济因素
第三节引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结论
第四章农民收入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
第一节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源泉变化
第二节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地区特征
第三节农民收入差距的地区格局改变了吗
第四节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
第五章农民收入增长与趋同
第一节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变化
第二节要素禀赋对收入增长的贡献
第三节农民收入增长趋同
第六章城乡差距的本质和多面性
第一节城乡差距的典型事实
第二节城乡差距的本质:两部门分析
第三节城乡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政策空间和调整方向
第七章“三农”问题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三农”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节激励强度、制度均衡与“三农”政策
第三节改革的制度临界点
第八章解决“三农”问题的结构转折点
第一节为什么观察不到差距缩小
第二节劳动力流动与差距缩小
第三节制约劳动力流动的户籍障碍
第四节结构转折点还是制度转折点
第九章迁移、收入转移与贫困变化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贫困人口对迁移的参与
第三节迁移有助于缓解贫困吗
第四节结论
第十章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
第一节中国减贫的阶段性变化
第二节农村贫困性质的转变
第三节贫困群体的分化
第四节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网络
第五节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中国农村如何走出“温饱陷阱”
第一节什么是“温饱陷阱”
第二节农村如何陷入“温饱陷阱”
第三节如何走出“温饱陷阱”
第十二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规律
第一节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迁移的社会经济效果
第四节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借鉴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二章经济增长成分变化与农民收入源泉
第三节 增长成分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两种不同的增长格局,这种变化对于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含义。80年代农业和农村工业发展牵引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90年代非国有工业则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不同国民经济部门的此消彼长变化,通过农业工资率、非农业工资率和非农就业机会等因素对农民收入发生影响。
如果将国民经济分为农业、农村工业、国有工业、非国有工业四个部门,那么,经济增长就等于这些部门的经济比重与其增长率乘积之和。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在恩格尔消费定律的作用下,农业部门的经济比重和增长率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变得越来越小。同时,经济改革也降低了国有工业的经济比重,农村工业和非国有工业发展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市场开放和竞争加剧,农村工业的弱点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暴露出来,削弱了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相反,非国有工业以其竞争优势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独树一帜。
经济增长成分的这种变化,通过需求机制诱发产品价格变化和工资率调整,从产品市场传递到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如果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存在人为分割和体制障碍,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农户将根据外部需求和价格变化来重新分配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就业比例,使其收入增长与外部需求变化保持一致。如果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人为分割和体制障碍,那么,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配置资源的功能,农户不能根据市场信号变化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农户收入增长和外部需求变化就失去了同步性,从而使得农户失去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