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大马猴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投资 融资,
作者: (美)罗尔夫,(美)特鲁珀 著,梁洨洁 译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16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010640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投资银行家的双面人生
他们从沃顿和哈佛商学院MBA毕业,在帝杰银行任全职助理一年,年薪就达到20万美元。
他们的前胸口袋里别着蒙特布兰克牌钢笔,打赫尔梅斯牌领带,手提崭新的考奇牌公文包,脚登费拉加莫牌鞋子……
他们享受着一出生就继承了大量祖业的公子哥儿才消受得起的名目繁多的昂贵红酒、雪茄,看脱衣舞酒吧的舞娘和美少男卖弄风情。
他们出差坐头等舱,要么就预定包机,住豪华酒店,有机会周游各地,甚至利用工作之便走遍全球,感受各地的风土和文化。
他们是地位显赫的银行家,收入丰厚的金领一族,是天之娇子,是让人眼红的成功人士。
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他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可是,他们竟然会那样兴高采烈地“逃离”了给予了他们这一切的投资银行,这简直让人不可理解!
罗尔夫和特鲁珀这两个伙计在投行的掌控下帮濒临破产的投资公司兜售“空壳股票”,坐着喷气式飞机满嘴飞沫地在世界各地进行“路演”,跟在一群如同冢中枯骨甚至还有点性变态的公司领导屁股后面进行周旋。他们没有休息日,一周睡十几个小时,没时间和女友约会,更谈不上拥有丝毫的个人生活……
在他们的眼中,美国金融业无异于恶木横生,百兽乱舞的幽深丛林,而他们自己完全就是这丛林中上蹿下跳的两只猴子。他们曾经蒙骗别人同时也被别人蒙骗,曾经在虚华中流连并制造着虚华,曾经吹起了华尔街的泡沫,也最终把华尔街从泡沫推向了危机。如果说华尔街搞垮了世界经济,他们无疑就是搞垮华尔街的“中坚力量”。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终于从那些纸醉金迷的浮华中翻然猛醒,找到了他们曾经向往的新生活。如今,他们正享受着幸福的家庭生活和富有成就的工作环境,冷眼看华尔街投行在世界金融危机中一败涂地。
《华尔街的大马猴》在2001年出版后便成为美国财经类的畅销书,至今仍长销不衰!
这本书毫无保留地揭露了那群活跃在华尔街的精英份子所搞的恶劣行径!
这本书绝对是读者最明智、最精彩的投资!
内容简介
《华尔街的大马猴》讲述两位年轻银行家罗尔夫和特鲁珀在华尔街的人生经历,这是特鲁珀和罗尔夫的个人成长经历,更是所有新入行的年轻银行家所必须经历的磨难。无论就职于哪一家银行,相信任何一位银行助理都不乏同样的感受。
其实,投资银行的生存原则说到底就是“愿者上钩”。要么像鱼儿一样,牢牢咬住诱饵,享受美味佳肴之余还可以借助鱼线的拉动往上跃,越高越好,哪管人格的沉沦;要么保持大度的胸襟,冷眼看待银行里发生的一切,用幽默和自嘲安抚自己失去平衡的心灵。但实际上,想要保持头脑的一半清醒,对心理平衡似乎帮助不大,这就好像一只脚踩在干冰上,而另一只脚踏在炭火里一样,虽然冷热相抵后计算出的平均温度正好合适,但人的双脚注定会皮开肉绽,痛苦难忍!不是吗?
这本书是作者罗尔夫和特鲁珀讲述自己在投资银行的奋斗历程。从最开始梦想到投资银行工作到最后拼命想挣脱,两位作者回顾了一路走来的工作体验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一个真实并且不为人知的投行,让我们看到了投资银行家特别是底层从业人员风光背后的艰辛、无奈,更读到了一种对于人生和生活的选择。
面对金融业尔虞我诈的两面人生,他们是要赔上一生的幸福,还是平安脱险,在风暴来临之前全身而退……
作者简介
约翰罗尔夫,在美国南方弗吉尼亚州长大。念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之后,到一个位于纽约市的传播公司上班。1993年,他鬼使神差地跑去念了沃顿商学院,毕业后一门心思地钻进了帝杰这家投资银行的美丽陷阱,直到有一天翻然悔悟。离开帝杰后,他跳槽到一家基金公司。约翰目前还担任着自由撰稿人,给我们讲述他鲜为人知的投行生活。
目录
第1章 梦想的毒瘤
查尔斯蒂打着赫尔梅斯牌领带,身着手工缝制的西装和印有字母的衬衫,脚登费拉加莫牌的鞋子——典型的银行家装束!他操着贵族口音劝戒这些晚辈说: “走自己的路,只要自己喜欢。我以为,人生活得快乐是最重要的。大胆地探索自己真正需要和渴求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每一个梦想。”
第2章 面试和狂喜
短短不到72小时里,经过面试,遭受打击,又得到拯救,最后得到了破格录用,在全然不知变故的内情下,大胆决策,果断地抓住了机遇,这个决策对我未来三年的生活,可谓影响深远。
第3章 暑期魔鬼训练
帝杰开始就承诺,经过一个暑期的训练,每个人都会对在帝杰充任全职银行助理的具体情形有所了解。如果你表现出了你的才能和价值,再加上运气好的话,秋季就会得到帝杰的邀请,出任那里的全职银行助理。
第4章 求偶期
斯塔尔是帝杰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和斯塔尔出去让我感到很是风光,斯塔尔浑身都透着钱的气味。这位银行家根本就不用费什么事就将我从围栏后带进了屠宰场,我已经准备好自愿走进帝杰这座无情的屠宰中心了。我的心中充满跃跃欲试的冲动,准备好签署合同了。
第5章 蜜月期
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一位已经干了1年助理的职员给他们解释了助理在投资银行中的具体职责。看上去他对投资银行的一切,并不像受训各位想象的那样感兴趣。
第6章 投行食物链
由于有这么多不同等级的银行职员,所以投资银行的机构一般比较庞大。现实生活中,投资银行家只不过占投资银行整个领域的工作人员的一小部分,相当于一部大机器里的一个小齿轮而已。
第7章 投资银行的营生
银行家就在做两件事:为公司提供财务方面的建议和替公司融资。
第8章 银行界的“选美大会”
“选美大会”这个词用得并不恰当,银行家们不需要像通常参加选美的选手们那样,穿着泳装取悦评委和观众。但如果客户要求银行家这么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换上紧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泳装在台上表演的。
第9章 估价的技巧
投资银行家们通常会不惜花费数小时、几天,有时是好几周的时间,就为了估算和揣摩出一个数额,向公司方面证明他们的公司是多么的值钱。
第10章 文字处理的旋转木马
每一份文件哪怕是一个插页都要“装潢精美”,因为这些华丽的外表代表了银行助理们自身附加值的90%。作为银行助理,如果文字创作和整理能力较高的话,无论男女,至少可以在华尔街风光四五年。
第11章 复印中心的那点儿事
银行家们在投资银行里的成败荣辱可以说就靠复印中心的那一小撮波多黎各“爱国战士”们了。这些勇敢的“革命者”可以是银行家强有力的同盟军,也可以变得对他们这些人极其凶残。
第12章 假日舞会
帝杰的假日舞会的确是“货真价实”的豪华。公司的高层大人物借此机会为下属狗腿子们松松“嚼口”,从口袋里掏出少量的金币散一散,至少会在这短短的一个晚上,为所有人描绘一幅“穷奢极侈”、“纵欲淫欢”的图画。
第13章 起草《招股说明书》
很久以前,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给起草《招股说明书》时所开的大小会议起一个听起来非常响亮的名字,人们就不会对这种会议所浪费的时间给予过多的关注了,于是,这类会议被称为了“文件起草会”。
第14章 印刷室里的秘密
“特鲁珀,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
“嗯,什么问题?”
“印刷室,我想知道为什么大家总在说‘到印刷室那里工作’,他们到那里干什么?”
第15章 出差
整整8天的时间,我都在大会小会上聆听环球无线投资公司的海外业务情况介绍。我飞行了12 000英里,辗转穿越了7个国家和8个时区。
第16章 奖金的诱惑
帝杰非要等到别的银行都发完了,参考一下别人的奖金水平,仔细定夺并力求制定出“最合理的”奖金额度,好留住能干的下属,免得他们因为奖金的问题而跳槽。
第17章 顿悟
好像顿悟一样,那种感受如阴天里的一道霹雳,来势很猛。
第18章 忍无可忍
我觉得不能像现在这样生活下去了。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让这该死的一切统统见鬼去吧! 痛定思痛!此时,我心里已不再有什么火气,眼里也不再有什么愤怒,所剩的就是一个信念:辞职!
第19章 解脱
无论从事哪一行,那些艰苦而无味的付出,只能在彻底放弃这一职业的时候,才算是完全结束;否则,只要坚持干一天,就得付出,没有尽头。各行各业,大抵如此。
尾声
这些人终于决定逃离这个丛林,他们砍断了一棵橡胶树,自制成一艘独木舟,用野猪角做成船桨。他们自己驾驶,自己导航,飘过河流,穿过沼泽,终于走了出来。他们自由了。
媒体评论
“继《老千骗局》(The Industry Standard)之后,最有趣的读物……奔放的笔触……精采的细节……普利策奖得主幽默大师Dave Barry都写不出这样狂野的故事。” ──《工业标准》杂志 “一趟让你肾上腺素飙高的冒险。” ──《娱乐周刊》 “逼真传神,真实动人……把投资银行助理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 ──《财富》杂志 “胆小者勿入。” ──Details杂志
书摘插图
第1章 梦想的毒瘤
站在时代广场的中央,百老汇和第43大道就在这里交汇,这里曾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招募处。办公大楼大约于五十多年前建造,当时被当成了军旅生涯可为个人奋斗者提供不可限量之前程的昭昭佐证,它矗立在中央位置,似乎也在向世人说明——这里是通往大干世界的十字路口。当然,人们对往事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如今,流浪汉们呆在大厦背后躲避太阳的暴晒,偶尔还可以小酌一杯。天气好的日子,百无聊赖的小青年也会到大厦里转一转,看看自己参军能得到什么实惠。
昔日备受仰慕的军旅生涯,辉煌已不再现,悄然兴起的则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招募机器,它们从曼哈顿到市中心,无所不在,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运转着。它那充满诱惑的触角几乎延伸至全国每一所小有名气的高等学府和所有知名的商学院。唯一的目的就是为投资银行寻找合适的分析师和助理人选,越多越好,而被挑中的那些人其实就相当于奴隶或签了契约的仆人。
最后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投资银行的成功都主要取决于向业务中投放人力的数量,甚至有时向某一潜在业务投入的人力数量都很关键。因此,为投资银行招募新人的努力。简直永无休止。
分析师
分析师是投资银行中最底层的职位。投资银行通常会派那些经过培训的经理到诸如沃顿、哈佛和普林斯顿这样的学校,为优秀的应届毕业生铺开盛情欢迎的红地毯。这些愣头愣脑的年轻人心中崇高的理想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被摧毁的。在负责招募的经理眼中,理想的候选人应该具有中上等的智商,爱财(至少有发展这一嗜好的潜力),有着同萨德侯爵相同的世界观,并且愿意整夜加班,每时每刻面带微笑,好像电影《蝙蝠侠》中整天大笑的那个家伙。
分析师的位置如同港务局汽车站公共厕所中浮游于坐便器垫圈下面的水藻,或啤酒桶底的残渣下面的碎屑一般。他们在两三年内,从精神、情感到肉体,都饱受摧残。经过了如此的洗礼之后,他们才可做到所谓的“训练有素”,当然将来也会从中受益良多。无论多么悲惨,他们在公司的图腾柱上,是找不到比自己还低的下属来宣泄心中的怨气的。
两三年后,大多数的分析师不是削尖脑袋挤进为数不多的商学院深造,就是辞职后到华尔街的其他金融公司另谋高就,或者头脑冷静后彻底改行。从分析师向上提升的机会非常少,但是投资银行却在非正式的交流中告诉这些分析师,三年后苦日子就会告一段落。不了解内情的人会觉得,这样做说好了是蒙骗无知者的行为;说严重了,无异于杀婴罪。为什么要让这些年轻人在金融界经历两三年的痛苦磨练呢?答案很简单,经过三年的折磨后,这些分析师已经身处心力交瘁,濒临危险的边缘,再逼迫他们继续这样的日子,必定会使他们对投资银行心怀仇恨。
很多分析师离开的时候,心中充满愤恨,对投资银行更是恨之入骨。他们在工作时,学到了很多,收入也比自己曾经预料的要高很多,但依然对这份工作和强迫他们干活的人不满。令人不解的是,对投资银行积怨很深而愤然离去的分析师们,在商学院的深造后,50%以上又会重返金融界,重操投资银行的老行当。这也许是距离产生美吧!受到伤害后的分析师们,当然希望忘记那不堪回首的痛苦。不过,他们的记忆中剩下的只有痛苦岁月的印象,而伤害到底有多深都不再清晰。分析师重新投身投资银行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希冀助理的日子应该比分析师会好些,其实,这是对自己的又一次伤害。特鲁珀就是曾经受过伤,但还是决定要再战投资银行的众多分析师中的一个。
助理
助理在投资银行职位等级中又上了一级。当然有理由认为,助理应该比分析师快乐很多。他们既有自己银行的支持,又可以向下属的分析师发怒,以宣泄自身的压力。这就是等级制度吧!上面已经提到过,投资银行中熬到第三年的分析帅大多会离去,包括一些有望提升到助理职位的分析师们。所以,总是存在着直接招聘助理的需求,以填充分析师离去后助理人员的空缺,而且这种需要似乎也是没完没了的。
投资银行中的助理们即使熬上两三年也没有出头之日。投资银行聘用他们的时候,就已假设他们每个人都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非常清楚,而且签字之时就下定决心要在银行里一直向上爬,直至最高的顶点——副总经理、高级副总经理、执行董事等等。下面该走的路已再明白不过了。现实中,助理的流失率相当惊人,有的转而投奔了对手银行,有的辞职加盟到某一客户旗下改为个人效劳。总之,原因多种多样。能坚持到最后,一心向上爬的助理,同半路出家充任助理的相比,新来者的面孔随处可见。
其他:副总经理到执行董事
助理职位往上就是副总经理、高级副总经理(或初级执行董事)、执行董事等职务。所有助理的奋斗目标大概都是一样的:3~4年,熬到副总经理;7~9年当上执行董事,并希望到时候能挣到7位数的薪水。
有时在助理们的眼中,银行的众多等级大致可归为三个档次:分析师、助理和其他。只要比助理的职位高,按照银行的惯例就可以拿助理出气,但助理们一旦受了气,大多没有什么可以向下宣泄的余地了。这里的等级制度就是这样的。
温床:商学院
最容易招聘到助理的地方就是各大商学院。由于近期华尔街对助理人数需求日增,招聘的阵地已经从东部那些傲视群雄的常青藤盟校扩大至稍微逊色一点的商学院了。这等屈尊俯就的选择,一改以往银行界从业人士的高傲,实属在供不应求的形势下的无奈。
商学院学生其实也并非极易上当的可怜虫,他们中大多数都打算在银行界一试身手,他们认为只有商学院才能为其提供如此好的事业起点,所以对于银行招聘的机会,他们自然会好好把握了。公平地说,一小部分的商学院学生的确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知识才返回学校深造的,但这些人不久就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是多么的幼稚。
早在进入商学院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学习以前,学校就在向学生灌输金钱文化和唯工作论的观点。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就好比向所有MBA新生发出的已加盟贵族阶层的保证书,之后此类的说教将无休无止。
进入沃顿和哈佛:入学教育的内容如出一辙。包括校规手册、医疗保健申请表格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行政规定等。沃顿的入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发出的《MBA排名调查手册》。小小的册子,对淘金者来说就如同圣旨般重要。册子上有前几年某商学院招生中的数据,哪个学校没有招满,毕业生在某一行业的就业比例,获得某家大公司录用的比例,还有在某些地区就职的人数等等数据,应有尽有。MBA新生最关心的还是各行各业的平均入行起点工资。
我第一次看到上述数据时,心里怦怦直跳。我原来在广告界做事,年薪大约为17500美元,每周有4顿晚餐吃的是搀着黑豆的米饭。排名手册上列出的薪水都在6位数,我当时的工资连这个的零头都不够。
这可真是腐化透顶了。刚人行就挣6位数,将来到多少才算是个头呢?
仔细阅读完这厚厚的小册子,商学院的学生们大概不难揣摩出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应持的心态了。对商学院毕业生最具吸引力的两个职业——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恰巧也是起薪最高的。巧合吗?并不尽然。我和特鲁珀都仿佛进入了装饰成天鹅绒墙面的办公室,里面尽是贪婪无比的无赖和埃比尼泽一样的吝啬鬼。只可惜我俩当时仅仅是一厢情愿地做发财梦呢!我们的心里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同美国一流商学院的毕业生们一争高下,不顾一切地为那全能的美元而奋斗。
漫漫跋涉的第一步就从沃顿商学院开学时名叫“沃顿欢迎你”的学前教育周正式开始了。聚会过后,我对这个学校的任何幻想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你不得不同另外750名生气勃勃的商学院同学挤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时,那种佼佼者的优越感也瞬间消失了。轮到二年级师长向新生小弟弟们讲述每个人找工作时可能的遭遇时,耸人听闻的细节真让人耳不忍闻,现实经他们赤裸裸的揭露,已经体无完肤了。原来上商学院就为了在两年时间里,学会“勾引”招聘官员?!在此过程中,“沃顿商学院”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那些面试考官情绪不错的时候令他们眼前一亮——这大概就是沃顿能为它的学生们提供的帮助了。一旦获得了面试的机会,就要全要靠自己的实力才能从众多同等优秀的商学院毕业生大军中脱颖而出。参加面试者就必须心甘情愿地穿着鞋底带有锋利楔子的高尔夫球鞋,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一直爬到自己希望——不,应该是必须达到的高处。什么友谊,全是胡扯!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在那个礼堂里,并非每一位同学都已经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但客观地讲,所有同学中,不管是那些有所经历的个别份子,还是绝大多数的新生,对将要参加的游戏都还是“心知肚明”的。当然有些混蛋,明知道将来的日子会是怎么样的,但还是自投罗网,纯粹是为了在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后,获取随即可得的物质享受。
这种现象绝不是沃顿独有的。实际上,350英里以北,人们更为踊跃投考的那所知名学府——哈佛商学院,也在上演着同样的一幕。在那750名西装革履的应试者中,有一个人对这其中的门道简直就是了如指掌。这位矮胖的前投资银行分析师——后来我们一起成为帝杰银行的投资银行助理,一起摸爬滚打,成了患难与共的好朋友——他就是特鲁珀。
我们彼此熟识后,特鲁珀也证实了我的猜想——哈佛和沃顿所发生的的确是一模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