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平)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郭国昌著
出 版 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61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42187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的一个分支,本卷试图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一个回望“世纪性”论争的小小平台。与论争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相比,这个小小平台展示的空间和内容是有限的;不过,为搭建这个平台,本卷作者们却也查阅了大量资料,有些还是人们平时不留心或不易看到的原始资料。就像面对一片广袤的森林,为了给读者提供进出这片森林的方便,是他们初步清理了现场,疏通了道路,设置了标志和路牌,庶几使壮游者不致探身丛莽,漫无目标。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是其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分册,具体包括了:战争规范下的“文学大众化”建构、“集团艺术”的现实鼓动性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绪论 大众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争
第一章 启蒙浪潮中的“文学民众化”探索
一、“新民”与“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初始化
二、新旧对峙中的“文学民众化”构想
三、小结:“文学民众化”之争的启蒙性
第二章 革命激荡下的“文学大众化”诉求
一、“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发生契机
二、“文学大众化”论争的演化动力
三、大众化:以“组织大众”为目的
四、小结:作为“文学上的新世纪”的“文学大众化”论争
第三章 政治对抗中的“文学大众化”论辩
一、从单一到多元:论辩过程述描
二、说话人:意识形态的规范
三、受话人:文化的过滤与政治的提升
四、文本:民间化与新型化的互补
五、小结:超越中的延续
第四章 战争规范下的“文学大众化”建构
一、大众化:以抗战为中心
二、解放区的单向性阐释
三、国统区的多样化探讨
四、小结:大众话语理论体系建构的艰难选择
第五章 浪漫激情中的“新民歌”之争
一、“新民歌”运动的政治文化语境
二、面向政治:作家的“新民歌”观
三、偏离真实:大众的“新民歌”观
四、小结:民间性的偏失
第六章 意识形态性的凸现——“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政治化特征
一、小引:政治化的必然性
二、文学社团的次级政治文化性
三、“集团艺术”的现实鼓动性
四、文艺奖金的规范引导性
第七章 大众需求的现实性规约——“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民间化特征
一、小引:民间化的必要性
二、新诗的歌谣化
三、小说的通俗化
四、民间戏曲的再创造
结语 “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历史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启蒙浪潮中的“文学民众化”探索
尽管晚清与“五四”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它们却共同表现出对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的热情关注。探究其中的原因,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当然是晚清以来逐渐兴盛起来的社会启蒙思潮。表现在文学潮流的演化上,就是在晚清之后开始出现了一股“启民”的文学思潮,也即普遍化的社会启蒙思潮。可以说,启蒙是晚清与五四时期“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共同文化语境之一,也是二者能够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由于“启民”的文学潮流是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直接相关的。因而,戊戌变法的失利进一步强化了文学对于普通民众转化的现实意义,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则使人们看到了普通民众在文学创作中的社会价值。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晚清和五四时期“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参与者对于民众话语的理解是并不相同的。
一、“新民”与“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初始化
戊戌变法失败后,生活于“下流社会”的、被视为“下等人”的普通民众在政治变革的潮流中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当时有人就激愤地指出:“现在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可望了,可望的都在我们几位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那十几岁小孩子阿哥、姑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