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名家名作赏读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诗歌词曲,中国古代,隋唐五代十国,
品牌: 李玉珍
基本信息·出版社:线装书局
·页码:213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801064554
·条形码:bkbk718701
·包装版本:2007年4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唐代诗人名家名作赏读》按照时间顺序,凝缩了有唐一代万千诗人。将其中流传至今的数十位大家,概况其特点,综述其生平,考究其作品,研读其精髓。对名家、名作皆做了详备的注释和深入的分析,且均发自爱诗之心,绝非泛泛空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即使这个世界再经历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有人如你我一样为唐诗着迷,为唐诗痴醉。
诗词是华美的,以致历经久远,仍被我们反复玩味,这也是诗词的重要价值之一。而造成这种美的因素很多,其中诗人的真诚占了重要份额。他们浓缩了深邃的体悟,用一生的执著写就了这美的诗章,诗人的生命之花绽放其中,可谓至诚。唯其如此,才流传千载而不昧,时时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能够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体味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而这种浸润心灵的阅读,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而言,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修炼和享受吧。
本丛书分别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共十位唐宋诗词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其优秀者以成十部专辑。另外广泛撷取唐宋诗词名家精华之篇汇成两本合辑,一为《唐代诗人名家名作赏读》,一为《唐宋词人名家名作赏读》,一并呈献给读者。十位大家在唐宋两代诗词领域中,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代表性,再加上两本合辑尽搜名家名作,故本丛书足具唐宋诗词之大致面貌,观止矣。
作者简介李玉珍,内蒙古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现为图书编辑。读书时将唐宋诗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工作后又作为主要事业方向。
王景明,河北大学中文系本科,现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秘书长。长期从事文献学、图书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十余项课题,发表论文或专著三十余篇,曾获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十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媒体推荐书评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估鹰眼疾,雪尺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墓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词是华美的,以致历经久远,仍被我们反复玩味,这也是涛问的重要价值之一。而造成这种美的因素很多,其中诗人的真诚是根本。他们浓缩了深邃的体悟,用一生的执著写就了这美的诗章,让生命之花绽放其中,可谓至诚。唯其如此,才流传千载而不昧,时时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能够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体味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而这种浸润心灵的阅读,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而言,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修炼和享受吧。
编辑推荐诗词是华美的,以致历经久远,仍被我们反复玩味,这也是诗词的重要价值之一。而造成这种美的因素很多,其中诗人的真诚占了重要份额。他们浓缩了深邃的体悟,用一生的执著写就了这美的诗章,诗人的生命之花绽放其中,可谓至诚。唯其如此,才流传千载而不昧,时时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能够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体味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而这种浸润心灵的阅读,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而言,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修炼和享受吧。
本丛书分别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共十位唐宋诗词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其优秀者以成十部专辑。另外广泛撷取唐宋诗词名家精华之篇汇成两本合辑,一为《唐代诗人名家名作赏读》,一为《唐宋词人名家名作赏读》,一并呈献给读者。十位大家在唐宋两代诗词领域中,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代表性,再加上两本合辑尽搜名家名作,故本丛书足具唐宋诗词之大致面貌,观止矣。
目录
序言
前言
田园中的王绩与其他初唐诗人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初唐四杰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看更多目录]
文摘null
国朝盛文章
子昂始高蹈
应时而起的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没有比用《登幽州台歌》来铭记陈子昂最恰当的方式了,这并不仅仅因为这一声长歌发自于道弊了五百年的诗坛,犹如洪钟巨响在一片莺歌燕语中唱出了仁人志士们沉睡了许久的热望和激情,更是因为这一声长歌竖起了革命的大旗,使百年间盛行的齐梁文风就此彻底结束,盛唐恢宏气象的大幕就此拉开。基于此,这场革命的宣言就不得不读: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修竹篇序》)
陈子昂以宣言的形式,明确反对当日重格律、重文字而轻内容的唯美情色文学,要求诗歌要有“骨气”,有“兴寄”,有“金石声”。他推崇的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那么到底何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呢?那是一个人人都头角峥嵘的时代,豪雄并起,烽火连天,所谓乱世出英雄,动乱的社会给每一个有志之士提供了尽情挥洒自我的舞台。文学亦自魏文帝“文章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提倡,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文士们不再满足于“寄身于翰墨,见总于篇章”来使“声名传于后”,他们要求更多地参与到政治中去。因而,曹氏父子、王粲、刘桢等人的诗中充满着怀才不遇的激愤,飘零身世的悲伤,人生如梦的感叹;更有社会的乱离,战争的伤痛,但风格全部都是“动多振绝,真骨凌霜”。正始则是一个动辄得咎的年代,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虽放纵全身,但胸中仍有热烈的情感与激烈的愤慨,所写之诗自然是清峻慷慨。然不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正始之音,共同的特色就是在情感流动中贯注的是刚健充沛的内容。当然,任何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不是一人之功,许多杰出的人物都为此作出了铺垫和推动作用。只是陈子昂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也更为明确的理论,成为了应时而起的英雄人物,除此之外,他丰富且多样的创作实践还为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有力的说明,以杰出的诗歌成就推动了理论的传播。
答洛阳主人
方蔼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