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远见丛书)

分類: 图书,经济,行业经济,城市与市政,
品牌: 张鸿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34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4113707/9787564113704
·条形码:978756411370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远见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从城市环境、城市资源、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经济和城市人等的差异化形塑,寻找城市定位的策略、方法及影响因子。
目录
第一章城市本质与定位——城市重新找回自己
一、人类社会城市的存在与个性——自然属性下的多样性
二、城市社会群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真正的“风格历史”
三、城市现实价值与终极价值取向——重构人类的集体记忆
第二章城市定位的创新路径——城市原生态文化与地方性主义
一、定位的“三新主义”——城市智慧
二、中国的、世界的、原生态的——城市文化意象
三、历史、现实与未来——穿越历史时空的价值再造
第三章嵌入性的城市定位——现实需求与理想类型
一、人是自然的造物,城市是人的造物——“城市应该是自然中的一棵树”
二、城市定位回归的困境与创新——“找回失去100年的自我”
三、“循环社会型城市发展模式”——理想类型的永恒追求
第四章城市定位认知的社会前提——一个群体机遇的创造
一、中国城市时代的来临——人类史上最为壮观的历史场景
二、城市全球化的挑战——多元化地方性文化价值与多样性
三、城市竞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全球范围的“合纵”与“连横”
第五章定位的文化密码解读——市场定位的借鉴
一、城市定位的理论渊源——定位论的发起
二、城市定位的内容——多方位复合型立体创新
三、城市定位的原则与理论意向——灵活与智慧
四、城市定位的构建战略与战术——智慧与“智典”
第六章城市定位的战略实施——由创意走向现实
一、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战略——绘制宏伟蓝图
二、城市定位的实践与问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三、城市定位构建“城市文化资本”——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
第七章城市定位的再认识——可持续的终极目标
一、城市定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自然与人文原生态的世代
二、城市定位促进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命脉的把握
三、城市定位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塑造城市文化个性
第八章国外城市定位的经典案例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维也纳——音乐之都
二、威尼斯——水上之城
三、戛纳——电影城市
四、日内瓦——国际会议城市
……[看更多目录]
序言城市社会学家卡斯特尔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曾说过,“空间是个时间的切面”。③城市是空间要素的整合体,城市的任何发展无不是对空间关系的整合。城市空间整合的优劣与否,取决于社会整体空间理念的选择与整合能力,而这种选择与整合是社会群体主观价值的实践过程,社会精英群体在实现这一目标时的科学性选择行为、选择能力和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性、能动性及人文精神的指向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整合的优质性。因此,也可说城市空间形态在表现地域性的同时,更表现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和哲学价值观。在芒福德的眼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显示的那种质量……是充满生气的城市”,是人类城市空间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类型;④传统的棋盘型城市格局加之九脊歇山的建筑形态、四合院的空间组合加上天人合一的庭院式园林,构成一幅完整的中华文化城市形态的结构空间,具有强烈的识别性、民族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属性;以几何图形为特质的建筑、廊柱文化的运用、宗教建筑空间与向往天国的城市轮廓,构建了西方传统城市空间的体系和样态。纵观世界各国,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组合,这种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组合,展示着包括国家政治、价值取向、民族传统、时代主张等各要素在内,形成了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城市体系。但是,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性城市”、“城市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正在席卷世界各地的城市,城市形态和空间组合正在趋同化。
文摘城市本身既区分出发展水平、规模,也表现出城市的地位与等级,在这个等级内,既说明着城市管理者阶层地位,也说明着城市在国家发展中的不同地位,更说明着城市本身的地域性价值与功能。
所谓城市作为一种机能型的结构空间,其关键点是城市在明确的区域内形成典型的地域格局和地域文化,或者说是“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文精神,这里强调的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意义上的人文指向,如“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金陵文化”、“港派文化”等,在其鲜明的城市区域界线内,形成城市自身的生产体系、就业体系,特别是典型的文化体系,城市必然表现为某种政治文化特性的区域经济体的功能,如上海的政治与文化在其行政区域内,形成外部与内部共同认同的、有某种区域界线的“海派文化”,这种“海派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如学术界的“海派文化”、艺术界的“海派文化”、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海派文化”等,这种文化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正在以其跨地域的形式,构成一定的“海派文化”影响区,但是,无论其影响有多大,无论世界一体化程度有多深,海派文化的地域性还是有显性化界线和地域性的。在中国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就成都和重庆来讲,城市的成长都发生在“巴蜀文化”区域,但是重庆与成都在各自的城市区划内演绎着不同的文化形式,不仅有着相对差异的语言文化,即使在城市人文性格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差异,每每去成都都会听到成都人述说成都与重庆的不同,而重庆人也以其特有的语言描绘成都文化与重庆的差异及文化特质。在江苏的苏南,人们常常把苏锡常并列而谈,而熟知苏南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三个城市虽然同属苏南文化,但是在语言、习俗、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作为文化载体,也是文化的模式表现。进一步说,在明确的城市区域界线范围内,城市文化更显得具有地域性和个性,正是这样,才使城市世界的文化丰富多彩,这也是城市化在世界一体化前提下的多样性区域与城市文化的必然表现。
不同的城市在自己的范围内,演绎着不同的文化,而有的时候,区域行政界线更加强化了这种显性化的区别。但是,不同的城市所演绎的文化能力、水平和影响度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对城市加以定位,创造城市自身发展的文化机制和“动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