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集(世界文学文库)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诗歌词曲,外国,美洲,
品牌: 惠特曼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页码:57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40215224/9787540215224
·条形码:9787540215224
·包装版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界文学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草叶集》收录了惠特曼从一八五五年初版的十二首诗发展到一八九二年的四百零一首诗,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所以说这不仅是他的个人史诗,也是十九世纪美国的史诗。
作者简介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开创了新的诗风,对美国乃至世界诗坛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编辑推荐《草叶集》这部以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遍而密密成群、生生不息之物命名、面向人类社会芸芸众生的诗集,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代表诗作集,内涵深广,气象恢宏。
目录
前言
铭言集
亚当的子孙
芦笛集
候鸟集
海流集
路边集
桴鼓集
林肯总统纪念集
秋溪集
神圣的死亡的低语
从正午到星光之夜
别离的歌
[附编一]七十生涯
[附编二]再见了,我的幻想
[附编三]老年的回声
未收集和未选入的诗
附录
惠特曼生平及创作年表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草叶集》初版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七年,它的作者惠特曼逝世也整整一百年了。从某些方面说,世界文学史上还找不到另一个范例,能像《草叶集》和惠特曼这样体现一部作品同它的作者呼吸与共、生死相连的关系。正如惠特曼在诗集(正编)结尾的《再见!》中向我们招呼的:“同志,这不是书本,/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诗人自己。
惠特曼生当美国独立后约半个世纪,也就是那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新大陆蒸蒸日上的时代。他出生于长岛亨廷顿区西山村一个农民兼手工艺者的家庭,十一岁即离开学校开始独立谋生,先在律师事务所和医生诊所当勤杂工,后来到印刷厂当学徒和排字工,当乡村学校教师、报纸编辑和地方党报撰稿人。他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了民主思想,成为一个杰斐逊和杰克逊式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同时开始学习写作,写些带伤感情调的小品、小说和诗歌。但是,正如他在政治上、在地方民主党内部斗争中频频被人利用和受到打击一样,他的文学创作也长期停滞在因袭模仿的阶段,没有什么成就。这样,到一八四九年三十岁的时候,他才改弦易辙,毅然宣布退出政治活动,并下决心在文学事业中奋斗一番。经过好几年的默默探索,他于一八五五年推出了《草叶集》。
惠特曼在《过去历程的回顾》中谈到自己写《草叶集》的背景、动机和它的主旨时说:“我没有赢得我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承认,乃退而转向对于未来的心爱的梦想……这就是要发愤以文学或诗的形式将我的身体的、情感的、道德的、智力的和美学的个性坚定不移地、明白无误地说出并表现出来… …”他又说:“在我的事业和探索积极形成的时候,(我怎样才能最好地表现我自己的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呢?)我看到,那个提供答案的主干和中心,必然是一个个性……这个个性,我经过多次考虑和沉思以后,审慎地断定应当是我自己——的确,不能是任何别的一个。”写我自己,以表现我的“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这便是《草叶集》的主旨,是惠特曼当初的“梦想”,经过他三十七年的不懈努力,也基本上实现了。
《草叶集》问世前,美国文学已在浪漫主义运动与超验主义哲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片繁荣,但它主要仍是英国文学传统移植到新大陆的产物。尤其是诗歌界,在新英格兰学院派诗人的控制下,因循守旧的势力仍相当顽强,与当时雄心勃勃的政治面貌和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很不相称。以爱默生为代表的革新派思想家和作家一再提出要建立美国自己的民族民主的新文学。例如爱默生一八四二年在《论诗人》的演讲中表示,希望美国诗坛上将出现那种“有专断的眼光,认识我们的无与伦比的物质世界”,并歌唱“我们的黑人和印第安人……以及北部企业、南部种植业和西部开发”①的歌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隘口,惠特曼闯了出来,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和自己高昂的声调歌唱。因此,《草叶集》的出版不仅是惠特曼个人文学生涯的真正开端,而且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不过,由于它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都与当时流行的美国诗歌和整个英语诗学传统大不相同,使得美国文学界用来迎接它的先是无情的冷落,接着便是恶毒的嘲讽和谩骂。惟独爱默生立即给惠特曼发出贺信,称赞它是“美国迄今作出的最不平凡的一个机智而明睿的贡献”。
《草叶集》初版有一长篇序言,其中,把爱默生提到过的想法加以具体化和发展,指出“别处的诗歌停留在过去——即它们的现成状态,而美国的诗歌则在未来”。但是,惠特曼在抵制和批判英国文学传统的控制方面大大超越了爱默生,几乎否定了从乔叟到丁尼生的整个英国诗歌,并对当时包括爱默生在内的美国诗坛采取了完全对立的态度,这无疑是过于偏激的。实际上,惠特曼既不是一个超乎历史传统之外的所谓受到“天启”的歌手,也不是如他自己所说的一个“粗人”。他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前期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吸收了英美文学传统中各方面的营养;甚至到《草叶集》问世以后还在继续向同辈诗人的作品借鉴,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逐渐向传统靠 拢②,以致许多批评家又反过来指责他中期以后便失去了原有的创新精神。显然,惠特曼是一个适应时代、善于在批判中继承和在借鉴中创新的诗人,只不过批判和创新在他那里居于主要地位,早期特别突出,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历史上留下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文摘在海上带有房舱的船里
在海上带有房舱的船里,
四周是无边无际的一片苍茫,
是呼啸的风和悦耳的波涛,巨大而傲慢的波涛;
或者,一叶孤舟飘浮于层层翻卷的海面上,
小船欢乐而满怀信心,张着白帆,
在白天闪烁的浪花和泡沫中,或在夜晚的繁星下,疾驶向前,
在那里,像一个陆地的怀念者,我也许将被年轻和年老的水手们阅读,
终于同他们亲切地相处。
这儿有我们的思潮,航海者的思索,
这儿出现的不只是陆地,那坚实的陆地,那时他们会这样说,
天空笼罩着这里,我们感到甲板在脚下起伏,
我们感到长久的波动,不息的潮涨潮落,
看不见的神秘的曲调,海洋世界的含糊而重大的暗示,流动的音响,
那芳香,那些绳索的微弱的声息,那忧郁的唱和,
那远处漫无边际的朦胧前景和地平线,都在这里了。
这是海洋的诗歌。
那时,我的书啊,请别犹疑,要履行你的夙愿。
你不仅仅是对陆地的缅怀,
你还是一只乘风破浪的船,尽管我不知驶向何方,却始终满怀信念,
请伴着每一艘航行的船,扬帆前进呀!
请把我的爱包藏着带给他们,(给你们,亲爱的水手们,我把它藏在每一页里面,)
我的书啊,加速前进,我的小船啊,把白帆高举,横跨傲慢的波澜,
歌唱着,越过无边的苍茫向每一片海洋行驶,
将我的这支歌带给所有的水手和他们的船。
给外邦
我听说你们在寻求什么来解答新世界这个谜,
还要给美国,给她那强壮的民主制度,下个定义,
因此我把我的诗送给你们,让你们从中看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
给一位历史学家
你歌颂往事,
考察了各个民族的外形和表面,和已经显露了的生命,
你把人当作政治、社会、统治者和牧师的创造物,
而我,阿勒格尼山区的居民,把他当作凭自己的资格而本身存在的人,
紧按着很少显露自己的生命的脉搏,(人本身的伟大矜持,)
作为个性的歌唱者给未来描绘蓝图,
我规划将来的历史。
后记一九八○年,我从一个外国文学研究机构的编辑岗位上转入研究室工作,当时确定的第一个选题是美国诗人惠特曼,首先通读他的《草叶集》。不久,我便觉得惠特曼的作品在我国介绍得还很不够,如仅有的一个选本——楚图南先生所译的《(草叶集)选》只占该书约三分之一,许多重要诗篇未能入选。为此,我边读边随手选译,交报刊发表,同时致函人民文学出版社,建议再出一个选本。出版社对此十分热情,但表示他们需要的是一部《草叶集》全译本,问我可否在楚译基础上完成这一译事,或者重新翻译出来。我当时认为,楚老乃我国翻译界老前辈,也是我以前在外事部门工作时的领导,他的《(草叶集)选》新版校订人王岷源先生又是我念北京大学时的老师,而我自己在诗歌翻译上刚刚起步,实在无力重译他们的译作。这样,我便同意了出版社的第一方案,决定只译原《(草叶集)选》所未包括的篇什,即在其基础上完成全译,并附以作者的重要文论六篇,以二人合译的形式出版。
这第一个《草叶集》中译本于一九八七年二月问世以来,已出过四种版本(包括在台湾出的繁体字版),印刷多次。这些年我自己也在继续致力于惠特曼的研究介绍,并追踪国内外同行在这方面的动向和新的成果,对自己的译作不断地加以校正。我渐渐感到,我与楚老的两部分译文在风格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读起来给人以不甚协调的感觉,少数朋友亦有这种意见。于是,我试着将楚译部分陆陆续续重译了出来,其中有的还编入了别的选本。我觉得,正如国内已有了另一种《草叶集》全译即赵萝蕤教授的译本可资比较一样,惠特曼诗歌有多种译文供读者鉴赏是只有好处的。因此,在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合约即将期满之际,我征得出版社同意,决定将这部全属拙译的《草叶集》交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书,并在此将其中原委略加说明,作为对读者的应有交代。今年恰值惠特曼逝世一百一十周年,这个新版,也就有了一定的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