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梦圆--我们的1977~1978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综合,
品牌: 《大学梦圆:我们的1977
基本信息·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页码:37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227030737
·条形码:978722703073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触摸高考的历史印记,重温历史的悲喜感动。永远的1977,1978,影响当代中国的一批大学生。
《大学梦圆:我们的1977,1978》记载了那个年代具有深刻内涵的“77、78级”大学生大学的圆梦的真实故事。肖复兴、赵丽宏、王小鹰、韩小惠、黄蓓佳、叶廷滨、李辉等57位作者用深情的文笔追忆了当年恢复高考带给中国大地的震撼,追忆了他们在荒废学业十多年后,重拾书本,艰苦应考的难忘场景;记载了他们独具魅力甘苦自知的大学生活,以及他们起步于大学梦圆的事业轨迹。
编辑推荐触摸高考的历史印记 重温历史的悲喜感动 纪年改革开放30周年 恢复高考30周年
1977年小平同志排除极“左”干扰,毅然恢复高考的决策,改变了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命运,更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千秋功业,永存史册。
1977、1978冬夏两季的高考,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一场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集12年人才于一考的考试,由此造就了“77、78级”大学生这一独特的群体,作为今天活跃在我国各个领域的重要人才,记下他们的故事,就记下了中国当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谨以此缅怀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之举。
目录
历史回眸·1977
序《大学梦圆》 夏征农
《不老的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本科生/赵丽宏
《第二次考试》 中央戏剧学院1978级本科生/肖复兴
《我是南开人》 南开大学中文系1978级本科生/韩小蕙
《77级的日记》 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太学)中文系1977级本科生/范小青
《冬日记忆》 北京大学中文系1977级本科生/黄蓓佳
《难忘延安土窑洞》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l978级本科生/叶延滨
《大学记忆中的美丽影子》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本科生/王小鹰
《似梦非梦忆高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本科生/王元鹿
《不堪回首梦圆路》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级本科生/魏威
《通往大学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级本科生/王圣思
《从复兴中学到美国领事馆》
《大学:风俗画》
《希望诗会记》
《始于大学期间的不务正业》
《永难忘怀的三个日子》
《趟过那条河,翻过那道坡》
《一个上海知青的大学梦》
《大别山之梦》
《78级,最后一个》
《黑蝴蝶——缤纷的彩蝶》
《叩开希望之门》
《命运只给了我一次机会》
《人生中的“偶然”》
《圆大学梦挺执著挺累》
《在蹉跎岁月的夹缝中惜时如金》
《轻轻敲动窗棂》
《山上的风尾蕨》
《甘甜中的苦涩》
《“老三届”大学生》
《兄妹四人上大学》
《妈妈大学生》
《学业与新生命共同孕育成长》
《夫妻双双把学上》
《我考大学》
附 《不能忘却的记忆——缅怀方经民学友》
《抹不掉的“背影”》
《大舞台上的小演员》
《我和老姐考大学》
《又见成蹊桥》
《有关上大学的往事》
《思想的凝聚》
《从1977走进历史深处》
《梦似梦圆之间》
《走近俄罗斯文学》
《书中自有新天地》
《大学:中国一日本》
《1977,爸爸考大学》
《山高无路水远无船》
《激情岁月——我的大学生活》
《走出大兴安岭》
《从“广阔天地”到“博雅塔”》
《上学前后》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依然重要的世界》
《生命中的这一片红霞》
《展翅飞向“华蓥山”》
《一个人——为安大中文系1977级毕业生欢聚而作》
《聚散两依依——华师大中文系1978级毕业20年祭》
《关于老的话题》
附/77级情结(散文)
附录一:毕业留影(独幕剧)
附录二:西出阳关(—九八二年合欢花开的时候)
毕业留言
惜别(别一首)
满庭芳·别时邀
毕业赠诗同窗
无题
假如握别就在明天
毕业留影/倪文锦
让我们紧紧地站在一起
丽娃河的星星(外一首)
我
再见吧,大海!
归
绿色的随想
寂
校园晨雾
晨思
想起了《陋室铭》
别了。亲爱的母校
平凡的日子
无题
离别抒怀
车站
悟
“他”
我在寻找你们
路
别了,丽娃河
从《毕业留影》所想到的
附录三:新中国高考大事记
后记
重版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指示我,或者到苏联去学习或者留在国内。我想,我参加党,是要在中国闹革命,我还是应该留在国内。我到了上海。那时,陈望道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主任,通过他的关系我进了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我是学生党支部书记。1928年,在一次“飞行集会”上被捕,我结束了在复旦的大学学生生涯。
“文革”以后恢复高考,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批人现在已经四五十岁,其中许多人出类拔革,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小平同志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现在他们积极参与“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学梦圆》征文活动”,写文章回忆自己的经历,带着发自内心的感情纪念小平同志,也引起我许多同感。我入党快八十年了,一生坎坷,但信仰从没动摇过。现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困难,但不要动摇, 要经得起曲折,我们国家会沿着小平同志设计的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
文摘1978年初舂,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提着简单的行李,从家里出来。父亲执意要送我,他很兴奋,因为,他的在“乡下”“插队”多年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今天要到华东师范大学去报到了。在我的一生中,几次离家出门,都是父亲为我送行,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初我到郊区读寄宿中学,一次是“文革”中我去祟明岛“插队落户”。而这一次考上大学,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文革”结束后,大学终于又恢复公开招考,1977年秋天,无数像我一样超龄的考生走进考场,在飘着油墨清香的考卷上,追寻那耽误了十多年的宝贵时光。上大学,对我来说就像做梦一样。我没让父亲送我去学校,他站在弄堂口向我挥手。我发现,白发苍苍的父亲,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那一年,我27岁,父亲67岁。
踏进校门那一瞬间的感受,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天早晨,大学门口人流不断,报到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拥来。他们大多数和我一样,早已超过了读大学的年龄。“文化人革命”把我们耽误了十年,如今能真的踏进大学校门,当一次大学生,对我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跨入校门的那一瞬间,我感到自己的眼睛发热。
后记《大学梦圆:我们的1977,1978》,记载了一个激情满怀、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万物复苏的年代,群雕般地呈现了“77、78级”这一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的大学梦圆的故事。57位作者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当年1160万青年同时参加高考的壮观场面,记下了那代大学生求学之路的艰辛、执著,更多写下的是恢复高考给他们带来的希望和命运的转机。还记得那些个编辑文稿的日夜,一次次的感动与回望,使所有的工 作充溢着温馨与神圣。与每一位作者的通信与通话也使我们一次次地领略到这一代大学生的真诚与优秀。57位作者中有不少是活跃在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如赵丽宏、叶延滨、肖复兴、王小鹰、陈村、黄蓓佳、范小青、韩小蕙、徐小斌、魏威、沈乔生、李辉、南帆、王岳川、孙郁、王绯、陈晋..他们有的已是作协副主席、社科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省市人大代表、鲁迅博物馆馆长、名牌大学教授、博 导等等,身份变了,但作为30年前恢复高考的亲历者、过来人,他们谦逊依旧,质朴依旧。他们从百忙中抽身,回望昨天,用深情而又真挚的文笔,写下了一个个美丽甚至不无苦涩的大学梦圆的真实故事; 追忆了30年前的高考带给他们以及整个中国大地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