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国学书库·书画论丛)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技法教程,中国画,综合,
品牌: 杨大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31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534368929
·条形码:978753436892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学书库·书画论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绘画有着非常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活动随着人类认识规律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技法上从低到高,思想意识上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回过头来再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证明,从而对新的实践起着启发、指导作用,这就促使了绘画理论的出现。
《中国历代画论采英》辑录我国自战国以来历代画论著作的名篇精段约三百则,其性质主要是画理和画法。其内容丰富全面,不仅介绍了绘画的技巧,还提出了绘画对画家本人品格和内涵的要求;不仅指出了绘画应该如何立意和构思,更在具体作画过程中点出其关键之处;最后,还对绘画的鉴藏作了详细的指导。在每章的最后,作者都有“本章说明”,帮助读者了解这一章理论问题的由来发展和学习继承的要点,《中国历代画论采英》后附录历代画论作者小传,以资参考。
编辑推荐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凶静气。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大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目录
前言
例言
第一章 论绘功的功能
一、[东汉]王延寿
二、[魏]曹植
三、[西晋]陆机
四、[南北朝齐]谢赫
五、[唐]朱景玄
六、[唐]张彦远
七、[宋]佚名
八、[明]董其昌
九、[清]王昱
十、[清]董棨
第二章 论绘画的修养
(一)敦品
一、[宋]郭若虚
二、[明]李日华
三、[清]沈宗骞
四、[清]盛大士
五、[清]松年
(二)读书
一、[明]莫是龙
二、[明]李日华
三、[清]王概等
四、[清]唐岱
五、[清]松年
(三)贯通
一、[宋]郭熙、郭思
二、[宋]邓椿
三、[元]黄溍
四、[明]王世贞
五、[明]顾凝远
六、[明]李日华
七、[清]王原祁
八、[清]郑燮
九、[清]方薰
十、[清]董棨
第三章 论绘画的体察
一、[战国]韩非
二、[唐]李嗣真
三、[唐]张璪
四、[唐]张彦远
五、[宋]郭若虚
六、[宋]苏轼
七、[宋]罗大经
八、[宋]李澄叟
九 [元]赵孟頫
十 [明]唐志契
第四章 论绘画的继承
一 [宋]郭若虚
二 [宋]郭熙、郭思
三 [元]赵孟頫
四 [明]范允临
五 [明]陈洪绶
六 [清]唐岱
七 [清]郑燮
八 [清]方薰
九 [清]沈宗骞
十 [清]董綮
第五章 论绘画的格法
(一) 本论
一 [南北朝齐]谢赫
二 [五代梁]荆浩
三 [宋]黄休复
四 [宋]郭若虚
五 [宋]刘道醇
(二) 支论
一 [明]袁宏道
二 [清]朱若极
三 [清]方薰
四 [清]董綮
五 [清]郑绩
第六章 论绘画的理意
(一) 明理
一 [唐]张彦远
二 [宋]苏轼
三 [宋]韩拙
四 [宋]张怀
五 [元]黄公望
六 [明]李开先
七 [明]唐志契
八 [清]朱若极
九 [清]方薰
十 [清]郑绩
(二) 立意
一 [唐]张彦远
二 [宋]郭熙、郭思
三 [宋]佚名
四 [元]汤重
五 [明]王履
六 [明]恽道生
七 [清]汤贻汾
八 [清]沈宗骞
九 [清]方薰
十 [清]郑绩
第七章 论绘画的构思
一 [东晋]顾恺之
二 [南北朝宋]王微
三 [唐]符载
四 [唐]张彦远
五 [宋]欧阳修
六 [宋]沈括
七 [宋]邓椿
八 [宋]陈善
九 [明]唐志契
十 [清]沈宗骞
第八章 论绘画的形神
一 [东晋]顾恺之
二 [唐]朱景玄
三 [唐]白居易
四 [宋]沈括
五 [宋]袁文
六 [宋]邓椿
七 [元]刘因
八 [明]莫是龙
九 [清]方薰
十 [清]李修易
第九章 论绘画的气韵
一 [唐]张彦远
二 [宋]郭若虚
三 [明]王世贞
四 [明]顾凝远
五 [明]唐志契
六 [明]恽道生
七 [清]龚贤
八 [清]唐岱
九 [清]张庚
十 [清]方薰
第十章 论绘画的境界
一 [宋]苏轼
二 [宋]郭熙、郭思
三 [明]董其昌
四 [明]唐志契
五 [明]李贽
六 [明]李日华
七 [清]朱若极。
八 [清]恽格
九 [清]布颜图
十 [清]方士庶
第十一章 论人物画(附肖像)
(一) 人物
一 [西汉]刘安
二 [东晋]顾恺之
三 [宋]郭若虚
四 [宋]佚名
五 [元]汤壁
六 [明]谢肇涮
七 [清]沈宗骞
八 [清]范玑
九 [清]郑绩
十 [清]松年
(二) 肖像
一 [宋]苏轼
二 [宋]陈造
……
第十二章 论山水画(附界面)
第十三章 论花卉翎毛画
第十四章 论畜兽虫鱼画
第十五章 论绘画的章法
第十六章 论绘画的笔法
第十七章 论绘画的墨法
第十八章 论绘画的设色
第十九章 论绘画的款印
第二十章 论绘画的鉴藏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绘画有着非常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活动随着人类认识规律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技法上从低到高,思想意识上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回过头来再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证明,从而对新的实践起着启发、指导作用,这就促使了绘画理论的出现。现存最早的中国画论,散见于先秦诸子和汉魏各家的哲学、文学著作之中,片言只语,每有精义。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参加到绘画活动的行列中去,不仅绘画实践突飞猛进,绘画理论也有了初创专篇和涉广探深的著述。其后唐宋二代,绘画艺术高度成熟发展,画论出现了许多名篇宏著。元明清三朝,绘画继往开来,画论也愈向深广细密探索,著述数量之多,更加超越前古。这贯串流衍两千多年的历代绘画理论,蓄丰涵美,探赜钩深,既给历代绘画实践以重大的影响,又包含着古代无数美术家和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的传统,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而自成体系的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艺术理论的宝库中也有其独特的光彩。
对中国古代画论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学习、继承,以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文摘五[唐]张彦远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①犀栉②,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③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④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国初二阎擅美匠学⑤,杨、展精意宫观⑥,渐变所附⑦,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菀柳⑧,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吴道玄⑨者,天付劲毫⑩,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树石之状,妙于韦鸥,穷于张通。通能用紫毫秃锋,以掌摸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又若王右丞之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密,刘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近代有侯莫陈厦、沙门道芬,精致稠沓,皆一时之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