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幽雅阅读丛书)
分類: 图书,历史,文物考古,中国文物考古,材料器物文物考古,瓷陶器,
品牌: 霍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301139790
·条形码:978730113979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幽雅阅读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作者霍华,原始青瓷的神秘,东汉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朴,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大气,明清官窑瓷的美轮美奂、民窑器的洒脱和外销陶瓷的奇妙……
作者简介霍华,女,生于1956年7月,籍贯河北平山。1973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1977年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至今,先后在考古部、技术部、保管部瓷器库房和文物征集部工作,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古陶瓷责任鉴定员资格考试。
在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古陶瓷史和博物馆方面的课程;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做古陶瓷方面的讲演。
主要研究领域为古陶瓷。1993年整理出版张浦生先生《青花瓷器鉴定》一书,1998年出版专著《陶瓷述古》,1999年完成南京博物院《明清瓷器陈列》内容设计,2003年完成徐湖平主编《中国清代官窑瓷器》文字编写,在《考古》、《中国博物馆》、《中国古陶瓷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有《关于建立古陶瓷谱系的思考》等文章。
自认为是幸运儿,因为有感兴趣的工作。对领导、老师的培养,优越的工作学习条件和同仁们的帮助心存感激,愿努力工作以回报之。
编辑推荐古陶瓷的世界是多么美妙,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一段。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占有欲,有的只是对历史趣闻的回顾,对精美古瓷的欣赏,对古人创造力的赞叹。谛听中国瓷器妙音,恰如面对灯下故人。来读《恰如灯下故人:谛听中国瓷器妙音》吧!
目录
无限天地在其间
飞翼带我去翱翔
佛门圣花开南朝
盘口壶与万寿尊
唐宋民窑留佳句
青瓷如玉彩瓷娇
金刚宝塔传佳话
携来世界曾游
瓷中骄子珐琅彩
三只瓷盘的遐想
天龙地黄铺宫瓷
吉祥如意自风流
瓷母的三羊开泰
最是难忘东巡时
也可以清心
想起了外销紫砂壶
《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语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让神情安静,寻得好心情。
躁动的时代,要寻得身心安静,真不容易;加速周转的生活,要保持一副好心情,也很难。物质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呢?不一定随物质生活提高而同步增长。住房的面积大了,人的心胸不一定开阔。
保持一个好心情,不是可用钱买到的。即便有了好心情,也难以像食品那样冷藏保鲜。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高兴的方法:在北方春日温暖的阳光下,坐在山村的家门晒太阳;在城里街边的咖啡店,与朋友们相聚,天南地北聊聊;精心选一盘江南丝竹调,用高音质音响放出美妙乐曲;人都回家的周末,小孩子在忙功课,妻子边看报纸边看电视,我倒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享受幽雅阅读时光。
离家不远处,有一书店。店里的书的品位。比较适合学校教书者购买。现在的书,比我读大学时多多了;书的装帧,也比过去更讲究了;印书的用纸,比过去好像也白净了许多倍。能称得上好书者,却依然未让人感觉到多。一般的书,是买回家的,好书是“淘”回家来的。
何谓要“淘”的好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我之管见,书者,拿在手上,只需读过几行,便会感到平稳,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安详自在。好书者,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好心情保健的灵丹妙药。
在笔者案头上,有一本《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称得上好书。它是《幽雅阅读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中国台湾文人杨振良。杨先生祖籍广东平远,2004年猴年是他48岁的本命年。台湾没有经过大陆的“文革”,中国传统文化在杨先生这一代人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中一直传承下来,没有中断,不需接续。
台湾东海岸的花莲,多年前我曾到访过那里:青山绿水,花香鸟鸣。作者在如此幽静的大自然中写作,中国文字的诗之意境,词之意趣,便融入到如画的自然中去了。初读这本书的简体字书稿,意绪不觉随着文字,被带到山幽水静之中。
策划这套书的杨书澜女士邀我作序,对我来说是一个机缘,步入这套精美的丛书之中,享受作者们用情感文字搭建的“幽雅阅读”想象空间。这套书包括中国的“瓷器”、“书法”、“国画”、“建筑”、“园林”、“家具”、“服饰”等多种,每种书都表达出独特的安逸氛围。但整套书之间,相互融合,通览过来,如江河流水,汇集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大海。
笔者不是中国艺术方面的专家,更不具东方美学专长,只是这类书籍不可救药的一位痴心读者。这类好书对于我,如鱼与水,鸟与林,树与土,云与天那样,在生活中,我如果离开东方艺术读物,便会感到窒息。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房、园、林、服饰、家具,小如“核舟记”之精微,细如纸张般景德镇薄胎瓷碗,久远如敦煌经卷上的唐墨的光泽,幽静如杭州杨公堤畔刘庄竹林中的读书楼,一切都充满着神秘与含蓄之美。
几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使中国人有深刻的悟性。有独特的表达,看问题有特别的视角,有不同于西方人的简约。中国人有东方的人文精神,有自己的艺术抽象,有自己的文明源流,也有和谐的生活方式。西方人虽然在自然科学领域,在明清时代超过了中圆。但是,他们在工业社会和后现代化社会,依然不能离开宗教而获得精神的安慰。中国人从古至今,不依靠宗教而在文化艺术中,获得精神安慰和灵魂升华。通过这些可物化可视觉的幽雅文化,并将它们融入日常生活,这是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难道不是这样吗?看看这套书中介绍的中国家具,既可以使用,又可以作为观赏艺术,其中还有东西南北的民间故事。明代家具已成文物,不仅历史长,而且工艺造型独特。今天的仿制品,虽几可乱真,但在行家眼里,依然无法超越古代匠人的手艺。现代的人是用手做的,古代的人是用心做的。当今高档商品房小区,造出了假山和溪水,让居民在窗口或阳台上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但是,远在历史中的诗情画意是用精神感悟出来的意境,都市里的人难以重见。
现代中国人的服饰水平,有时也会超过巴黎。但是,超过了又怎样呢?日本人的服装设计据说已赶上法国,韩国人超过了意大利。但是,中国服装特有的和谐,内在的韵律,飘逸的衣袖,恬静的配色,难以用评论家的语言来解释,只能够“花欲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了自己的文化。年近花甲的韩国友人对笔者说,他解释中国的文化是“所有该有的东西都有的文化”,美国文化是“一些该有文化的东西却没有的文化”。笔者联想到这套《幽雅阅读丛书》,不就是对中国千年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播吗?感谢作者,也感谢编辑,更感谢留给我们丰富文化的祖先。
阅读好书,可以给你我一片幽雅安静的天地,还可以给你我一个好心情。
2004年,2月8日于北大蓝旗营
文摘元帝国,铁蹄横扫欧亚大陆,元代瓷器中也融合了伊斯兰民族的情调(图10-8)。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在28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浩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比哥伦布于1492年带领三艘海船出航早87年。郑和出身于虔诚的伊斯兰教家庭,同时又是佛家弟子,故而,极易于开展同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交流。他们从今天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历遍东南亚、印度半岛、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以及非洲东岸近30个国家。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历来有多种说法——寻找建文帝、宣扬国威、抗击帖木儿帝国、消灭元末群雄残留的海军、经营国际贸易等等,不管哪一种动机,都是内敛的意识,不曾有觑探他国资源或说教于别族的企图。在明永乐、宣德官窑瓷中,有一些明显带有伊斯兰文化特征的器物,向我们述说着当年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明永乐、宣德官窑瓷中扁瓶造型多达六七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腹部呈椭圆形(图10-9),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伊斯兰民族的扁壶(图10-10)。故宫博物院藏青花大扁瓶(图10-11)是典型的具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器物,是扁瓶中的极致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