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经济学核心课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经管专业,
品牌: 蔡昉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3096108/9787303096107
·条形码:978730309610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经济学核心课系列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除了尽量把每个主题的宏观层面揭示出来之外,还把研究过程展示给读者,即不仅努力让读者分享我们的研究结论,还力图使读者通过阅读《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掌握从事中国劳动经济问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市场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识这个特殊的市场,就需要从整体改革和发展出发,从更加广阔的背景上,对各种转型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蔡昉,1956年9月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等领域。著有《穷人的经济学》、《科学发展观与增长可持续性》等书,合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国经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与转型》等书,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等系列专著。
编辑推荐认识经济现象需要从工具库里找到合适的工具:理论的和方法的。所以,作为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作者还是尽我们所能,为读者提供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目录
绪论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0.1劳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0.1.1 如何对待农民工
【专栏0-1】“主流经济学家为何老是担心咱们人工资不够低”
0.1.2 如何判断劳动力市场形势
【专栏0-2】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减少
0.1.3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0.1.4 失业的原因和治理思路
【专栏0-3】劳动力市场上工资趋同说明什么
0.1.5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论
0.2 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共性和特殊性
【专栏0-4】戴头盔、系安全带与车速选择
0.3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
0.4本书的章节安排
【本章要点】
【术语和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
第1章劳动经济中的人口因素
1.1 与劳动经济有关的人口学概念
1.1.1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1.1.2人口性别结构
【专栏1-1】丢失的女人与茶叶价格
1.1.3人口年龄结构
1.2 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决定因素
1.2.1 家庭生育决策
1.2.2 中国的人口发展历程
1.3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3.1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专栏1-2】“鹰和人都吃鸡”
1.3.2 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3.3 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专栏1-3】人口转变产生的人口红利
【本章要点】
【术语和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
第2章人力资本理论
2.1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2.1.1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专栏2-1】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人文因素.
2.1.2 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专栏2-2】黑死病与战后复苏
2.1.3 人力资本与摆脱贫困
2.2教育决策与回报
2.2.1教育决策的形成
2.2.2 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
2.2.3教育水平与工资差异
2.2.4 教育回报率的估计
2.2.5 教育的“羊皮纸”效应
2.3 中国的教育发展
2.3.1 教育的属性与投入机制
【专栏2-3】中国的总体教育投入规模被低估
2.3.2 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2.3.3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
2.4 就业培训
2.4.1 什么是培训
【专栏2-4】对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
2.4.2 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
2.4.3 培训的付费
【本章要点】
【术语和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
第3章 劳动力供给
3.1 劳动力供给概述
3.1.1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
3.1.2 劳动力供给曲线
【专栏3-1】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
3.1.3 劳动力供给弹性
3.1.4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度量:劳动参与率
【专栏3-2】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
3.2 个人劳动力供给
3.2.1 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
3.2.2 非劳动收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3.2.3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专栏3-3】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吗
3.2.4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3.3 家庭劳动力供给
3.3.1 家庭生产理论
3.3.2 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
【专栏3-4】“啃老族”
3.3.3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本章要点】
【术语和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
第4章 劳动力需求
4.1 对劳动力的派生需求
【专栏4-1】求人倍率及其含义
4.1.1 生产函数
4.1.2 边际产品和边际收入
4.1.3 边际成本
4.1.4 利润最大化
4.2 企业的短期和长期雇佣决策
4.2.1 企业的短期雇佣决策
4.2.2 企业的长期雇佣决策
【专栏4-2】中国的非正规就业增加
4.2.3 长期和短期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4.2.4 规模效应与替代效应
4.3 劳动力需求弹性
4.3.1 劳动力需求的GDP弹性
4.3.2 需求自身弹性
【专栏4-3】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需求自身弹性
4.3.3 替代弹性
【本章要点】
【术语和概念】
【思考题】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
第5章 失业
5.1 失业的概念
【专栏5-1】中国城镇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
5.2 工作搜寻模型
第6章工资和收入分配
第7章劳动力迁移
第8章劳动力市场歧视
第9章劳动力市场制度与规制
第10章劳动力市场发育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的作者不是大学讲授劳动经济学的教师,而是从事中国劳动与就业问题研究的科研人员,因此,本书的特点不在于其知识的系统性,甚至可能在问题选择中会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形。但是,由于作者在人力资本上的比较优势是对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经验,因此,我们尽可能把这个特色突出出来,通过本书,帮助读者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去认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包括其转型与发育。
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市场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识这个特殊的市场,就需要从整体改革和发展出发,从更加广阔的背景上,对各种转型现象进行深入
文摘第2章人力资本理论
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劳动者之间存在着生产率和收入的差异。雇主按照员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为其支付工资及其他相应的报酬,因此,雇员工作成绩的大小(即边际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个人收入高低的基本依据。于是,在一个运转良好的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有效的机制,企业不断地搜寻贡献更大的工人,劳动者则因此尽量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前者通过更高的工资率来吸引有能力的劳动者,而后者则通过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来提升生产率。因此,人力资本的多寡成为决定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多少回报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是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获得性的技能。人力资本之所以被言之为“资本”,是因为要获得这种资本同样需要通过投资的形式进行积累,这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共性;而人力资本之所以被冠之以“人力”,是因为它和所投资的每一个人都不可分离,这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差异所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基于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探寻。
首先,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何?经济学家们发现,人力资本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且就与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对地位而言,人力资本的地位更加突出。
其次,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人文发展成为社会发展指标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最后,劳动经济学家不仅关心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也关注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影响。因此,劳动经济学对人力资本问题的关注往往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对人投资作为一种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积累人力资本。这些途径既有公共政策的支持,也包括个人选择和参与。劳动者所承担的劳动力市场投资主要有三种类型:教育、培训、迁移以及寻找新的工作。教育投资是获取人力资本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培训也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方式。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健康和营养投资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