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与净土(人间佛教书系)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禅,
品牌: 星云大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2626520/9787532626526
·条形码:978753262652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间佛教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问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通过《禅学与净土》告诉那些在生活中承受各种压力的人们如何使生命升华并理解禅的真谛。
作者简介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12岁于宜兴大觉寺礼志开上人出家。1947年焦山佛学院毕业;1949年赴台,担任《人生杂志》主编、“台湾佛教讲习会”教务主任;1953年任宜兰念佛会导师;1957年于台北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1962年建设寿山寺,创办寿山佛学院;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众手册”,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进程。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岁月里,陆续于世界各地创建二百余所道场,如西来、南天、南华等寺,分别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并创办十八所美术馆、二十六所图书馆、四所出版社、十二所书局、五十余所中华学校、十六所佛教丛林学院,暨智光商工、普门高中、均头中小学等。此外,先后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台湾、澳洲悉尼等创办西来、佛光、南华及南天(筹办中)等四所大学。2006年西来大学正式成为美国大学西区联盟(WASC)会员,为美国首座由华人创办并获得该项荣誉之大学。
1970年起,相继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会,设立云水医院、佛光诊所,协助高雄县政府开办老人公寓,并与福慧基金会于大陆捐建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育幼养老,扶弱济贫。
1976年《佛光学报》创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纂《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1997年出版《中国佛教白话经典宝藏》、佛光大辞典光盘版,设立“佛光卫视”(现更名为“人间卫视”),并于台中协办广播电台。2000年创办台湾地区第一份佛教日报《人间福报》,2001年将发行二十余年的《普门》杂志转型为《普门学报》论文双月刊;同时成立“法藏文库”,收录海峡两岸有关佛学的硕、博士论文及世界各地汉文论文,辑成《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中国佛教文化论丛》各一百册等。
大师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总计近两千万言,并被翻译成英、日、西、葡等十余种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大师教化宏广,计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则达数百万之多;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地球人”思想,对“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自然与生命,圆满与自在,公是与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等理念多所发扬。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余个国家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创会以来,先后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矶、多伦多、巴黎、悉尼等地召开世界会员大会,每次与会代表都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过联合国审查肯定,正式加入“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
为促进世界和平,大师曾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各领袖交换意见,世界上亦德风远播,举其荦荦大者如:1995年获全印度佛教大会颁发佛宝奖;2000年在第二十一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上,泰国总理乃川先生颁赠“佛教最佳贡献奖”,表彰大师对世界佛教的成就。2006年获香港凤凰卫视颁赠“安定身心奖”,以及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终身成就奖”,美国共和党亚裔总部代表布什总统颁赠“杰出成就奖”。
1978年起,先后荣膺美国东方大学、智利圣多玛斯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泰国玛古德大学、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澳洲葛雷菲斯大学等校之荣誉博士学位。
1988年,被誉为北美第一大佛寺的西来寺落成之际,除了传授“万佛三坛大戒”,为西方国家第一次传授三坛大戒外,同时主办“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开启海峡两岸佛教界代表同时参加会议之先例,为两岸佛教界首开平等交流之创举。
1998年2月远至印度菩提伽耶传授国际三坛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萨戒,恢复南传佛教国家失传千余年的
比丘尼戒法。2004年11月至澳洲南天寺传授国际三坛大戒,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传授三坛大戒。大师并积极推动台湾地区佛诞节的设立。
1998年4月8日,大师率团从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莅台安奉;2001年10月前往美国纽约“9?11事件”地点,为罹难者祝祷;2002年元月与大陆有关方面达成佛指舍利来台协议,以“星云牵头,联合迎请,共同供奉,绝对安全”为原则,后组成“台湾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员会”,至西安法门寺迎请舍利莅台供奉三十七日;2003年7月,大师应邀至厦门南普陀寺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同年11月,应邀参加“鉴真大师东渡成功一二五。年纪念大会”;随后率领佛光山梵呗赞颂团,首度应邀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年2月,两岸佛教界共同组成“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至台、港地区,以及澳、美、加等地巡回展演;2006年3月,应邀到享有“千年学府”之誉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讲说“中国文化与五乘佛法”,是为历史上第一位到此讲学的出家人。同年4月应邀出席于杭州举办之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说“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写下宗教和平交流新页。
2004年应聘担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宗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等领袖,共同出席“和平音乐祈福大会”,促进宗教交流;11月,与瑞典诺贝尔文学奖审查人马悦然教授及汉学家罗多弼教授就“佛教与文学”、“佛教与世界和平”进行交流座谈。
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主张一个中国。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中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
大师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可说厥功至伟!
目录
总序:人间佛教正法久住
星云大师略传
谈禅
禅与文人
禅师与禅诗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禅者云游与参访
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生命升华的世界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一)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二)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三)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问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2004年,我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真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今后,我预定在世界各地讲演《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1949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军营,从国内到国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讲演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巢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讲演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讲演集》,共有四册,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讲演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讲演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讲演集讲说时隔已近三十年,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但是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不以演讲方式呈现,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教与人生》、《佛法与义理》、《佛教与社会》、《禅学与净土》、《生死与解脱》、《宗教与体验》、《学佛与求法》、《人间与实践》八册,总字数一百余万字,因内容多与人生有关,故取名为《人间佛教书系》。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仍将讲演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之所以将此套书名为《人问佛教书系》,是因佛陀出生在人间,修道、成佛、说法度众都在人间;佛教本来就是佛陀所说,本来就是“人间佛教”!因此,我依循佛陀的教诲,无论所写、所言、所行,心中不时系念众生的福祉。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
文摘谈禅
“禅”发源于东方,盛行于东方。但是现在,禅学不再只是东方的专利品,它在西方已引起普遍的重视。譬如美国很多大学里也设有禅堂,禅堂已不再为寺院所特有。甚至连太空人要登陆月球时,也要用禅的精神来训练。可见“禅”在现代世界里,占有相当的分量。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分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不过,禅不好讲、不能谈,也不易懂。禅是言语道断、不立文字的;是心行处灭,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介绍禅的境界,虽然不容易谈,仍然要借言语来说明。
一、禅的历史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禅,充实宇宙,古今一如;禅,一如科学家牛顿发现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电力,发现禅的是佛陀。
相传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默然不语。当时,百万人天不知其意,唯有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不需文字,不必语言,用以心印心的方法,传承下来。印度禅师代代相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于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来到中国。
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四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但是达摩祖师却说他了无功德,因为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达摩祖师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转往嵩山五乳峰少林寺后的山洞中面壁九年。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与开悟的道无关。
祖籍河南的二祖慧可,少年时就精通世学、博览群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并请达摩祖师收他为人室弟子,却不得达摩应许。神光慧可于是不畏刺骨寒风、漫天飞雪,苦苦地在门外等候。过了很久,雪深及腰,慧可依然伫立不动,达摩见他确实真诚,便问他:“你不远千里到这里来的目的,究竟为了什么事?”
神光答道:“弟子的心不安,乞请您帮弟子安心。”
达摩喝道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