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歧视走向公平: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分析

分類: 图书,教育,中国教育事业,
品牌: 蒋太岩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页码:42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11026344
·条形码:978781102634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当将这本《从歧视走向公平: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分析》书稿交付给出版社的那一刻,笔者的心情如释重负。自从主持“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研究”这一课题以来,心情时常是沉甸甸的。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农民工子女,可以说他们是常常受城里人“白眼”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人数较少,但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包括留守儿童)却足足有两亿多人!向这么多人“翻白眼”的城里人大概没有想到两点:一是他们的上一辈人可能就是今天的农民工;二是倘若有一天他们离开了这些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和建设,他们也许就会生活在垃圾和污水之中。回顾农民工走过的艰辛道路使人感慨万千,从被驱赶的“盲流”四处流窜,到三令五申限制“民工潮”进城;从开始发现“农民工”在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到推举他们当“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农民工身份的不断转变和提升,标志着社会一步步向公平迈进。
编辑推荐《从歧视走向公平: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分析》介绍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但是这种人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究竟要由什么学校造就?究竟要用什么方式养成?”(《陶行知文集》)
目录
第一章 农民工流人城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节 城市化及人口城市化:人类不可逾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城市化
二、人口城市化
第二节 农民工与农民工流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现象
一、农民工
二、农民工流动
第三节 农民工及其子女: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与未来
一、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二、农民工子女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
三、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第二章 农民工教育由放任自流到逐渐重视
第一节 教育与农民工流动的关系
一、农民工教育
二、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
三、教育与农民工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
一、我国对农民工的转业教育培训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二、我国在农民工转业教育培训上存在的误区
三、我国忽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后果
四、我国农民工有参加转业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
五、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正逐渐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作
六、我国对农民工进行转移教育培训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大量企业工伤、工亡与农民工教育的关系
一、农民工工伤、工亡事故频发的行业
二、安全教育与大量企业农民工工伤、工亡事故的关系
三、大量企业工伤、工亡事故对农民工及社会的影响
四、加强企业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第四节 农民工教育的主要障碍
一、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障碍
二、社会保障政策障碍
三、农民工就业政策障碍
四、教育培训的障碍
五、观念障碍
六、自身素质障碍
……
第六章 留守儿童现代及解决方法
第七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
第八章 创办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的经验借鉴
第九章 中国公益性基础教育的一个新品牌
第十章 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犯罪与教育问题
第十一章 政府对企业和学校的制约机制
第十二章 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的法规政策选录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但是这种人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究竟要由什么学校造就?究竟要用什么方式养成?”(《陶行知文集》)
今天,渤海大学作出了榜样。
副校长蒋太岩先生亲率渤大师生,从2005年起,就开始探索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并到北京市大兴区行知新公民学校指导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实践,同时,探索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新路。这本《从歧视走向公平》的著作,就是他们取得的丰硕成果。她见证了行知新公民学校的艰难办学历程,更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所走过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异常坎坷,充满荆棘,任重道远。但可喜的是,以蒋校长为代表的第一流教育家们已经在中国农民工及子女教育的“边疆”辛勤耕耘了,开辟了。
文摘第一章 农民工流入城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节 城市化及人口城市化:人类不可逾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内涵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含着人口转变、地域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国际学术界对其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对城市化的定义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解释。人们研究的领域不同、角度不同,给城市化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从大体上看,人们对城市化分别有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四个方面的解释。从人口学意义上讲,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地理学意义上讲,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变化。即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扩大的过程;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城市化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后记当将这本书稿交付给出版社的那一刻,笔者的心情如释重负。自从主持“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研究”这一课题以来,心情时常是沉甸甸的。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农民工子女,可以说他们是常常受城里人“白眼”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人数较少,但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包括留守儿童)却足足有两亿多人!向这么多人“翻白眼”的城里人大概没有想到两点:一是他们的上一辈人可能就是今天的农民工;二是倘若有一天他们离开了这些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和建设,他们也许就会生活在垃圾和污水之中。回顾农民工走过的艰辛道路使人感慨万千,从被驱赶的“盲流”四处流窜,到三令五申限制“民工潮”进城;从开始发现“农民工”在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到推举他们当“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农民工身份的不断转变和提升,标志着社会一步步向公平迈进。
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个理想。教育公平则是精神上实现平等的重要方面。农民工拖儿带女进城务工,生活上、工作上、待遇上等诸多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能够克服。可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却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改变孩子的命运,他们不敢奢望到城里的公办学校里读书,于是,在社会的边缘夹缝中便产生了被城里人视为“另类”“黑校”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那些破败不堪的校舍,却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们无学可上的难题。但是,这些“不合格”的“黑校”的命运是屡次被取缔、被查封,学生被迫流落街头。老师被驱赶、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