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的彝族村落:云南宣威县庄子村调查与研究(中国田野调查丛书)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民族史志,
品牌: 朱爱东
基本信息·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02472907
·条形码:978780247290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田野调查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城市边缘的彝族村落:云南宣威县庄子村调查与研究》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师生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报告集——“中国田野调查丛书”之一。《城市边缘的彝族村落:云南宣威县庄子村调查与研究》以专题论文——经济模式、权力结构、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宗族信仰、教育卫生等——的形式展开调查内容,叙述了云南宣威县庄子村,一个生活在城市边缘的“非典型”彝族村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城市边缘的彝族村落:云南宣威县庄子村调查与研究》丰富了人类学研究的资料库,也为研究西部经济与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翔实、细致的参考依据。
编辑推荐《城市边缘的彝族村落:云南宣威县庄子村调查与研究》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人类学硕士。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复办以后,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单位。20多年来培养的人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超过1000名,其中不乏国内人类学界的中坚力量。一批批人类学毕业生,带着探索人类从哪里来、人类将走向何方的梦想踏入人类学的大门,又带着或许更多韵追问去开创21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局面。
目录
总序(周大鸣)
前言(朱爱东)
宣威及庄子村概况(旦增甲央)
庄子村人口及大众媒介的调查(向玲)
庄子村经济模式分析(李妮)
从庄子村的权力结构看当地社区的社会控制(王家智)
庄子村家庭与婚姻调查报告(马凡凡)
庄子村的生活模式(吴文娟)
庄子村的风俗习惯(旦增甲央)
变迁中的彝族宗教信仰——以云南宣威小庄子村为例(范涛)
庄子村的教育(李妮)
庄子村科技卫生状况调查报告(陈健)
附录
宣威市东山镇芙蓉村素描(范涛)
庄子村致富能人何大国夫妇访谈录(范涛)
庄子村伦理道德素描(陈健)
田野的甘苦(李妮)
后记(范涛)
……[看更多目录]
序言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人类学硕士。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复办以后,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单位。20多年来培养的人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超过1000名,其中不乏国内人类学界的中坚力量。一批批人类学毕业生,带着探索人类从哪里来、人类将走向何方的梦想踏入人类学的大门,又带着或许更多韵追问去开创21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局面。
回顾中山大学人类学办学近80年的历史,坚持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已成为我们的传统和特色。每次田野调查都会积累很多好的经验,留下很多好的传统和故事,有些至今还经常被人提起。例如,1928年杨成志先生独闯凉山对彝族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回到昆明时,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给他题词.称之为“孤胆英雄”!哪怕是在抗战时期。中山大学颠沛流离在澄江、坪石,人类学的学生们仍深入西南地区调查瑶、傣、黎、壮等族。20世纪80年代初,梁钊韬先生虽年迈体弱,仍亲自到四川为其博士生格勒选点并耳提面命田野调查的方法;容观复先生68岁高龄时仍率学生到海南岛深入黎族村寨进行调查;199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大三学生赴海南省通什毛阳镇进行调查,黄淑娉老师和龚佩华教授不顾年高,以顽强的毅力克服晕船带来的折磨,跋山涉水,亲率学生深入黎族群众;2004年夏天,已经是73岁高龄的黄淑娉教授亲率两名学生深入到海陆丰畲族地区——黄先生40年多前调查过的地方进行回访……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学生们在羽野调查中,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仅是对社会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种对学术的执著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文摘插图:
这次田野调查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首先要感谢本系邓启耀教授,他来自云南,熟悉那片热土,如果没有他的热心联系,恐怕不会有此次的宣威之行。云南省文化厅范建华副厅长将我们此次的调查看作是对云南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具体支持,得知我们的调查区域锁定在云南珠江流域上游地区时,主动向我们建议并联系前往滇东北的宣威市做调查。宣威市委常委、城建局王力局长从头至尾参与了本次调查的设计与实施。王局长是宣威人,毕业于云南大学民族学系。相同的学科背景与共同的专业训练使我们一见如故,沟通非常顺畅。他熟悉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和要求,对当地的民族情况和民族文化也有深入的了解。他为我们推荐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彝族村寨供我们选择。经过比较三个调查点的各项指标(地理位置、人口规模、文化特征、饮食、居住条件等),我们最终选择了距离市区最近的小庄子村作为调查点。除选点外,这次调查,从落实食宿、与相关部门接洽、召集座谈会、安排短期考察到接送站、购票等,王力局长均做了细心周到的安排。城建局办公室徐鹏轩主任和李绍祥副主任也在百忙中为我们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此外,宛水街道办、望城社区亦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学书(彝族)将家里闲置的房子免费给我们居住,居委会借给我们桌椅。感谢庄子村朴实、热情的村民们,他们热心地接纳了我们,帮助我们打扫卫生,从家中为我们拿来打地铺的草席,村组长刘安国夫妇为我们准备一日三餐。特别要感谢的是,村民的家门永远为我们敞开着,即使劳累一天后,还愿意接受我们的访谈,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那些五花八门、在他们看来也许毫无意义的问题。此外,调查组的老师与学生的认真敬业和吃苦耐劳亦是调查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睡地铺、蚊虫的叮咬、疾病的困扰、田野工作的艰辛,都未能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可以说,如果没有以上所有这些人真诚的帮助与无私的奉献,我们难以顺利完成调查,也不会有这
的诞生。
后记“你要问我在哪里?如果不是在田野,就是在去田野的路上。”
在我系2001级民族学专业实习动员大会上,一位老师如此表达他对田野的感受。从这位老师朴素的话语当中,我们能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基石。1922年,英国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凭借《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Western Pacific)一书,开创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先河,从而改变了人类学家坐在书斋中的安乐椅上依据传教士的笔录和冒险家的游记进行研究和写作的局面。自此以后,田野调查成为人类学的看家法宝,成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色。
我系自1981年复办以来,非常重视对学生田野调查能力的训练。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亲自经历一次完整的田野调查,从前期的准备工作(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访问提纲、设计调查问卷),到深入实地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再到后期的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这不但是对书本知识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与人交往能力的锻炼。近几年,我系对本科生田野调查实习投入了更大的心血和气力,多方筹集经费,让学生到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调查点实习。如:1999级本科生到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中寨村调查苗族和侗族;2000级本科生到广东潮州凤凰山石古坪村调查畲族,并出版了调查报告集。而2004年盛夏2001级的田野调查,则是我系参与人数最多、地域最广、投入经费最多的一次田野实习活动。
本小组的调查地点在云南省宣威市宛水街道望城社区庄子小组。短短三十天的田野调查眨眼而过,而同学们早已融入庄子村的生活,和村民难舍难分了。清晨,我们和村民一起到磷肥厂的集市上卖菜,兴冲冲地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观察他们如何讨价还价;上午,我们和村民一起到田里挖土豆,一起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中午,我们索性就在老乡家里吃饭,一盘火腿、一盘土豆、一碗米酒,虽然简单,但我们仍吃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