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建设与发展,
品牌: 孙林岩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43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2194513/9787302194514
·条形码:978730219451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管理研究”(70433003)的结题研究成果。《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以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背景,在探究世界制造业结构变迁和国际转移机理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建议。《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旨在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推荐《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是一部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专著,可供致力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参考。
目录
第1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
第1章 中国制造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1 中国制造业的百年发展历程
1.1.1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制造业的早期努力(18601894)
1.1.2 第二阶段:制造业的全面展开(1895—1936)
1.1.3 第三阶段:战时经济与战时工业的调整与发展(19371948)
1.1.4 第四阶段:重点发展重工业,构建全面的工业体系(19491978)
1.1.5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后制造业的快速繁荣(1979—1996)
1.1.6 第六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初步转轨(19972006)
1.2 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1.3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1.4 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1.4.1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分析
1.4.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章 制造业发展模式与制造战略的国际比较研究
2.1 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2.1.1 基于资源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
2.1.2 制造业大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2 制造战略国际比较研究
2.2.1 所选国家介绍
2.2.2 所选国家制造战略介绍
2.2.3 各国制造战略比较
2.2.4 中国制造业及其制造战略
2.2.5 各国制造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借鉴
参考文献
第3章 制造业结构变迁的机理研究
3.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3.2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3.3 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模型
3.4 基于行业效率的产业结构演化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机理研究
4.1 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集聚
4.1.1 假设条件
4.1.2 消费者行为
4.1.3 厂商行为
4.1.4 工资与均衡
4.1.5 均衡的稳定性
4.2 基于生产效率的产业转移
4.2.1 基于生产效率的产业集聚
4.2.2 基于生产效率的产业扩散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篇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和分布研究
第5章 中国制造业区域关系研究
5.1 中国制造业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与收敛分析
5.1.1 生产率增长分析的模型构建
5.1.2 数据处理
5.1.3 技术效率及其变化趋势
5.1.4 生产率变化率及其组分变化趋势
5.1.5 区域生产率增长的变化趋势
5.1.6 生产前沿的变动及特点
5.1.7 累积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1.8 收敛性分析_
5.1.9 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0小结
5.2 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理论假设
5.2.2 模型描述及数据预处理
5.2.3 独立因素分析结果
5.2.4 交叉因素分析结果
5.2.5 结论
5.2.6 政策建议
5.3 中国三大制造业增长极的协调关系研究
5.3.1 三大制造业增长极现状
5.3.2 文献综述
5.3.3 区域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5.3.4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5.3.5 基于产业结构的区域制造业交互作用解释
5.4 中国区域制造业的长期动态均衡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5.4.1 研究综述
5.4.2 数据说明和单位根检验
5.4.3 长三角制造业发展长期均衡关系
5.4.4 长三角互动关系分析
5.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区域专业化研究
6.1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分析
6.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与启示
6.2 中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分析
6.2.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3 结论与启示
6.3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
6.3.2 基于行业面板数据模型
参考文献
第7章 中国制造业集群式发展模式研究
7.1 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7.1.1 创新的概念内涵
7.1.2 创新的特征
7.1.3 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7.2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分析
7.3 产业集群创新的阻碍因素分析
7.4 培育我国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中国区域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案例研究
8.1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8.1.1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发展现状与优劣势分析
8.1.2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发展优劣势分析的启示
8.1.3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制造业结构与存在问题分析
8.1.4 区域竞争优势导向下的关中带制造业发展定位:制造业集群的构建
8.1.5 关中带制造战略及实施
8.2 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生态园建设规划
8.2.1 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简介
8.2.2 西安高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8.2.3 西安高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
8.2.4 完善西安高新区生态园发展的措施
8.3 苏南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8.3.1 苏南地区简介及苏南模式的产生
8.3.2 苏南模式的体制性约束和症结
8.3.3 苏南模式的创新
……
第9章 中国制造业行业关系研究
第10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迁研究
第3篇 中国制造业的专项课题研究
第12章 环境问题研究
第13章 能源与原材料问题研究
第14章 中国循环再制造的政策法律研究
第15章 劳动力供给问题研究
第16章 创新与技术进步、高技术研究
第17章 外贸问题研究
第18章 制度变迁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第4篇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
第19章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空间与趋势估计
第20章 中国制造战略的升级与转换研究
第21章 中国制造战略的探索
第22章 21世纪的中国制造——服务型制造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新的市场环境和国际制造业新趋势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宏观战略目标,开展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探讨区域制造战略的协调发展及制造战略的实施模式、方法和策略,探索动态复杂环境下制造战略的调整与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在探索世界制造业结构变迁和国际转移机理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以期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共分为4篇22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1篇包括第1~4章,是从国际视角对制造业的发展进行研究的。第1章对中国制造业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阐明了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并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2章对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和制造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第3章和第4章分别基于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的结构变迁机理和国际转移机理进行了探究。
第2篇包括第5~11章,是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角度进行研究的。第5章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区域生产率的差异与变化情况、各区域问的协调关系以及区域转移的影响因素。第6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集聚度和区域专业化水平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从时间维度和行业维度探究了中国制造业集聚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第7章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集群式发展模式的优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第8章给出了中国几个重点区域的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案例研究。第9章探讨了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的差异与增长来源情况,并以典型行业为例开展了有关产业关联的研究。第10章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变迁趋势并对其进行了预测研究,同时考察了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第11章对中国几个重点行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探究。
文摘插图:
第1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
第1章 中国制造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1 中国制造业的百年发展历程
1.1.1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制造业的早期努力(1860—1894)
1.洋务派兴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国在华资本急剧增长,民族机器工业初步发展,中国传统工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不利。如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手纺纱、制靛、踹布、土针、土烛、土烟等行业均遭到严重摧毁。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由清王朝财政拨款,由主张学习、引进西方机器技术的洋务派主持,兴办了一批大型现代企业,包括中国第一个军事工业厂、第一个现代煤矿、第一个现代钢铁厂、第一个机器棉纺织厂、第一个现代织呢厂;修筑第一条实用铁路;架设第一条电报线路。这批工矿交通企业,就投资总额来说,远超过外国在华的工业投资;就企业规模之大和机器技术之先进性而言,也是外资在华企业不可比的,它们是中国最早的国有现代企业。
其中最早发展的是清王朝的官办军工厂。近现代工业从军事工业开始,是由19世纪的国内国际条件决定的。清王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受到西方国家新式武器的冲击,吃过苦头;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尝到拥有新式类武器的甜头,这一苦一甜的经验,归之于领略到现代武器的威力。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国内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还在此起彼伏,外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为了维持统治,清王朝迫切要求改进军队的武器装备。在这种形势下,清王朝在“自强”的口号下,兴办了一批军火工厂和为军事服务的企业,这表明,中国制造业在一开始就与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建立了天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