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品牌: 万绳楠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221073694
·条形码:978722107369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寅恪,江西修水(义宁州)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十年动乱期间,他遭到残酷折磨,1969年10月7日逝世于广州。
媒体推荐此书首版,乃黄山书社于1987年4月出的那个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此书系新版。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
——冯友兰(《怀念陈寅恪先生》)
(陈先生)在司马光之后把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陈先生把敏感的观察力与缜密的思考力相结合,利用习见的史料,在政治、社会、民族、宗教、思想、文学等许多方面,发现别人从未注意到的联系与问题,人现象深入本质,作出新鲜而令人折服,出乎意想之外而又入乎意料之中的解释。
——周一良(《纪念陈寅恪先生》)
先生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
——季羡林
编辑推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目录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一节 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
第二节 司马氏的夺权斗争
第三节 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第四节 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一节 从州郡领兵到罢州郡兵
第二节 分封诸王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一节 赵王伦废立
第二节 东莱刘伯根,王弥起兵
第三节 张昌起兵
第四节 李特起兵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一节 五胡次序
第二节 羯族
第三节 氐族
第四节 鲜卑(释黄须鲜卑奴与白虏)
第五节 卢水胡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一节 胡族的汉化
第二节 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一节 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东北、西北与南方
第二节 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坞壁及桃花源)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第一节 梁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的灭亡
第二节 陈与南方蛮族
第十三篇 南朝富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一节 北强南弱之形势
第二节 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战)
第三节 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墨(附魏齐之兵)
第一节 六镇含义及北魏的设防问題
第二节 北魏的兵
第三节 六镇起兵的原因
第四节 六镇兵的转手,北齐的建立
第五节 北齐的兵
第六节 杨隋、李唐非出自六镇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一节 北齐的鲜卑化
第二节 北齐的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一节 北周统治者宇文氏之由来
第二节 东西魏的形势,府兵制的创立
第三节 关陇本位政策与关陇集团的形成
第四节 周武帝、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羹异与学术的沟通
第一节 南北社会的差异
第二节 南北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量
第一节 佛教之于中国(夷夏之辨)
第二节 佛教之与道教
第三节 佛教之于四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稿是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找在北隶(当时名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听陈寅恪老师讲述魏晋南北朝史时.所作的笔记。整理时,参考了五十年代高教部代印的、陈老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讲述两晋南北朝史时所编的引文资料,及一九八○年上海人民出皈社出版的《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等有关的论文.力求符合陈老师的观点。虽然如此,本稿终究是一部笔记,不能说是陈老师的著作。在本稿中,不符合陈老师观点甚至有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这要由我负责。
陈老师是我国史学界公认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入和奠基者。陈老师的学问博大精深,兼解十余种语言文字,为国内外所熟知,无待我来讲。我当年感受最深的是,陈老师冶学,能将文史哲,古今中外结合起来研究,互相发明,从而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见解.新发现。而每一个新见解、新发现,都有众多的史料作根据,科学性、说服力很强。
文摘插图:
是以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其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若夫文王日旰不暇食,仲山甫凤夜匪懈者,盖共咄趾以为灰尘矣。由是毁誉乱于善恶之实,情恳奔于赁欲之途。选者为人择官,官者为身择利,而执钧当轴之士,身兼官以十数。大极其尊,小录其要,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其妇女庄栉织妊皆取成于婢仆,未尝知女工丝桌之业,申馈酒食之事也。先时而婚,任情而劝、故皆不耻淫众之过,不拘妒忌之恶,父兄不之罪也,天下莫之非也。札法刑政于此大坏,如水斯积而决其堤防,如火斯畜而离其薪燎者。国之将亡,本必先颠,其此之谓乎!故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也;察庾纯、贾充之争,而见师尹之多僻;考平吴之功,而知将帅之不让;思郭钦之谋,而寤戎狄有衅;览傅玄.刘毅之言,而得百官之邪;核傅咸之奏、钱神之论,而睹宠赂之彰。民风国势如此,虽以中庸之才,守文之主治之,辛有必见之于祭杞,季札必得之于声乐,范燮必为之请死,贾谊必为之痛哭,又况我惠帝以放荡之德临之哉!”
这说明西晋整个官场都已溃烂。西晋的门选制度或者说九品中正制度,使世族贵戚子弟做官得到丁保证。而他们做官,目的只在攫取经济利益。他们“情慝奔于贷欲之途”,清谈不过是为了措取“名士”的美名,感兴趣的实际上只有“孔方兄”。弥漫于社会上的,是贪鄙、淫僻之风。在这种风气中,如果有谁要讲治道,要纠邪正,便都被讥为俗吏。惠帝以后的西晋.政治大坏,危机四伏,何况武帝的继承者惠帝又是个被人们看作白痴式的人物。战乱由此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