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书法创作教程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艺术专业,
品牌: 陈振濂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页码:694 页
·出版日期:1998年
·ISBN:7810197002
·条形码:978781019700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1995年初,我们又开始着手编写中等师范书法教育的教材,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师书法教材编完了。1996年4月,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专家对中师书法教材《书写训练》进行了审定,并决定1996年暑假后全国中等师范学校都要使用这套教材。至此,在从小学到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体制、教材建设中,只有大学即高等书法教育这一块,还未能完成教材编写的任务,而高等书法教育是一个技术规范极强、质量要求极高的教育层次,编写这样的教材,必须讲究系统性、学科性,并且要有实际操作性,以改变目前高等院校书法教材用书法常识读物来代替的现状。
媒体推荐总序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路 棣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成立至今已8年了,在这8年中,我们围绕着中小学写字教材的编写、出版与实验,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94年,写字教材正式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审查,1995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教材处批准进行实验,了却了我们的一桩心愿。
1995年初,我们又开始着手编写中等师范书法教育的教材,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师书法教材编完了。1996年4月,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专家对中师书法教材《书写训练》进行了审定,并决定1996年暑假后全国中等师范学校都要使用这套教材。至此,在从小学到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体制、教材建设中,只有大学即高等书法教育这一块,还未能完成教材编写的任务,而高等书法教育是一个技术规范极强、质量要求极高的教育层次,编写这样的教材,必须讲究系统性、学科性,并且要有实际操作性,以改变目前高等院校书法教材用书法常识读物来代替的现状。
1994年9月,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与新加坡书法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签订协议,准备展开大学级的书法教育活动,而其中首要的就是教材的建设。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系统性强,又参照了各大学书法教学情况的《大学书法教材集成》共15种。由于目前尚未有一套体系完备的高等书法教材,这套草创的教材也许会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提供一些参照的便利。特别应提及的是它受到了全国书法教育界专家学者和近年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家齐心协力的支持,在当代的书坛具备了相当的代表性。因此,它是当代书坛集体合作的成果。
本套教材预计在两三年内出齐,希望它的出版能为书法教育的兴旺发达起到促进的作用。
祝中国书法教育事业长青!
目录
总 序(路棣)
引 言
上 编 书法创作的一般原则与基本规范
第一章 创作研究的涵义
第一节 书法创作是什么?
第二节 古代有书法创作吗?
第三节 对古代书法艺术观念的梳理
第四节 古代书法缺乏创作观念统辖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书法的视觉审美基点与独立于绘画之特点
第六节 书法创作中文字的功能
第二章 创作观念清理
第一节 书法创作的构思、行为与效果
第二节 技法基点还是创作基点?
第三节 书法创作的三要素
第四节 书法创作忽视构思的技术层面分析
第五节 技法习惯的“潜意识”转换与忽视创作构思的可能性
第六节 “技道并进”与建立书法创作规范
第三章 临摹与创作的关系检讨
第一节 书法临摹观检讨
第二节 “临摹至上”:方法还是目的?
第三节 书法临摹的两种基本方法
第四节 书法临摹的三大阶段
第五节 从临摹转向创作
第六节 走向创作后的临摹
第四章 技法的解析与创作意识的培养
第一节 概念的清理一一笔法.技法.技巧.技术
第二节 两种不同的“技术”
第三节 技术品位的概念所指:反教条
第四节 技巧解析的方法
第五节 从技法手段的掌握走向综合的“技术表现”
第六节 创作:检验技术水准的最好切入口
第五章 走向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第一节 形式的对应
第二节 形式作为创作基点
第三节 作品内涵的构成
第四节 内涵:受制于形式与反制于形式
第五节 书法的形式与书法的内涵
第六节 内涵的多样性导致了书法形式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第六章 形式风格与视觉的把握
第一节 形式与风格的关系检讨
第二节 风格的多义性
第三节 “作品风格”与“个人风格”
第四节 形式、风格概念的几个层次
第五节 效果至上
第六节 走向作品本位
第七章 书法创作的一般技法展开的预习
第一节 书体创作训练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路 棣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成立至今已8年了,在这8年中,我们围绕着中小学写字教材的编写、出版与实验,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94年,写字教材正式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审查,1995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教材处批准进行实验,了却了我们的一桩心愿。
1995年初,我们又开始着手编写中等师范书法教育的教材,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师书法教材编完了。1996年4月,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专家对中师书法教材《书写训练》进行了审定,并决定1996年暑假后全国中等师范学校都要使用这套教材。至此,在从小学到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体制、教材建设中,只有大学即高等书法教育这一块,还未能完成教材编写的任务,而高等书法教育是一个技术规范极强、质量要求极高的教育层次,编写这样的教材,必须讲究系统性、学科性,并且要有实际操作性,以改变目前高等院校书法教材用书法常识读物来代替的现状。
1994年9月,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与新加坡书法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签订协议,准备展开大学级的书法教育活动,而其中首要的就是教材的建设。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系统性强,又参照了各大学书法教学情况的《大学书法教材集成》共15种。由于目前尚未有一套体系完备的高等书法教材,这套草创的教材也许会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提供一些参照的便利。特别应提及的是它受到了全国书法教育界专家学者和近年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家齐心协力的支持,在当代的书坛具备了相当的代表性。因此,它是当代书坛集体合作的成果。
本套教材预计在两三年内出齐,希望它的出版能为书法教育的兴旺发达起到促进的作用。
祝中国书法教育事业长青!
文摘我们不禁想起了宋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的一段自白: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集古字”的特征是在于“古”的规定性,即是“客体权威”的意思”。“集”是指一种方法,显然是必须忠实于原范本。被动的“集”即原封不动地收纳与因循下来。在其中,除了“集”的主体是书家这一点之外,在此过程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主体的作用力。因此,直到米老未“老”以前,他的学书阶段仍是处于“客体权威”的阶段。
既老之后,米芾自称是“始自成家”。具体是如何“成”的他未明言,但“不知以何为祖也”的说明,表明他已摆脱了“集”的被动状态与“古字”的具体技法规定,走向了主动把握,“万物(帖)皆为我用”的新境界。“集古字”是无我而唯有古;而“不知以何为祖也”,“祖”(即古字)既无,剩下的只有“我”了。因此,这是彻头彻尾的有我。研究临摹转向创作的过程,米芾的自白可算是一等的好资料。
这既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角色重心的转换,也是一种技巧层面上的转换。在集古字阶段,技巧是给定的,临摹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更好地“准确传达”原帖的技巧;而到了创作阶段,先期给定的技巧模式或并不存在,“准确传达”自然也无从做起,而各家各派技巧在笔下的运用发挥自由表现,却反映出主体对创作是否具有强大控制力。因此同是谈技巧,临摹与创作都脱离不开,但两者的立场、视角与取舍侧重显然是相差甚大的。
至于形式,恐怕更是足以证明“转换”价值的一个重要领域。通常。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学技巧,很少有哪个学书者在每一临摹习作中皆注重表面形式和效果表现的。因此我们无妨将临摹界定在一个技巧学习的范围内。但一涉创作,技巧成了第二位的手段,而视觉形式效果却成了性命攸关的大事。如果用一种不拘执的方式来说明,那么我们愿意认同一件二流技巧支撑下的一流创作,但却不会认同一件技巧一流而形式表现为二流的创作,当然,技巧表现与形式表现皆是一流者是最理想的了。
第六节 走向创作后的临摹
通常我们对从临摹走向创作十分在意,因为它是一个学书者的必由之路。但对于已拥有创作能力,或已达到一定的创作水平后,是否还需要临摹这一点,却很少去关心与思考。
如前所述,书法的学习离不开临摹。这个原则对初学者是金科玉律,自不待言。那么对于功成名就的书法家呢?既已成功,临摹何为?如前所说临摹是手段,是敲门砖,那么创作之目的既已达到,临摹手段不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