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MPA公共管理硕士系列)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政策、政论,
品牌: 刘伯龙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233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309024826
·条形码:978730902482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MPA公共管理硕士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中的一本。
公共政策是当代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和主要内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着重对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主要政策的产生、演变及发展作一系统性的梳理和描述,内容包括工业政策、农业政策、财税政策、环保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书中除了对历史演变的总结回顾外,还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分析,并就西方公共政策理论的借鉴、引进问题进行了探讨。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是高校行政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因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可作为这方面的通用教材,并适宜于作为MPA(公共管理硕士)课程的研究生教材。
作者简介刘伯龙,现任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院院长,1988年获比利时鲁汉大学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政府公共课程主任、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副会长。著作有《英国、比利时、欧共体对华政策比较》、《经济特区行政比较》等。
竺乾威,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公共行政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公共行政理论、比较行政等课程。在《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和美国出版的《国际公共行政》等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主编的著作有:《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学》、《行政学导论》等,专著有《官僚政治》等。
媒体推荐复旦版MPA系列教材引入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念,同时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趋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夏书章
复旦版MPA系列是面向实践、面向世界的探索性教材。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曹沛霖
编辑推荐“复旦博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精品教材的品牌标志。“复旦博学·MPA系列”为中国最早的MPA品牌教材之一,由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沛霖为顾问,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博士生导师竺乾威教授等领衔,邀请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等海内外多所名校的资深教授及学有专长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在内容上力图汲取海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阐述结合案例分析,充分反映公共管理学科的精华,旨在构建高起点、高品质、比较完整系统的公共管理教材体系。
目录
第一章中国政府的决策过程
一、决策过程的参与者:角色的确立
二、决策过程
三、决策过程的分析
第二章工业政策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政策:简短的回顾
二、工业现代化的努力:改革与发展
三、问题及展望
第三章农业政策
一、战后重建:以保护富农为中心的土改政策
二、集体化进程的开始与结束
三、农业政策的全方位转轨:改革与务实
四、当代中国农业政策评析
第四章财税政策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税政策
二、改革开放:新财税政策体系的确立
三、新税制改革
四、趋势与展望
第五章环境保护政策
一、环境保护:起因与演变
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三、政策推行的制度框架
四、政策效应分析
第六章教育政策
一、教育为人民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
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问题与对策
第七章住房政策
一、福利住房制度:历史回顾及影响
二、向商品化过渡:探索与选择
三、住房商品化:发展与前景
第八章社会保障政策
一、国家保障:旧体制的内容及特征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
三、问题与前景
第九章西方理论与中国公共决策现代化
一、中国公共政策理论的建立和现状
二、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
三、目前中国公共政策的概况
四、选择、借鉴与提高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公共政策研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经济的繁荣和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工具。中国大陆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其主要特点是引进和介绍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框架、理论和方法。但迄今为止,对此研究的多,运用于实际的较少,中央政府运用的多,而地方政府非常缺乏人力和财力对官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决策的基本方法。
本书着重对中国政府的一些主要政策的演变和发展作一系统的梳理和描述,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从历史来看,中国政府在重大政策上的反复较多,得失不少,因此,对这些政策的演变发展作一较为系统的总结,以展示一个比较准确和完整的演变过程,这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其次,正如我们所知,历史演变过程的详细描述是进一步进行政策分析的基础。我们希望本书的这一基础性工作(当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分析)能有助于进一步的政策分析研究。
作为这个研究项目的发起人,我们先确定了本书的框架和写作的指导思想。参与本书写作的诸位作者分别是(按所写章排列):竺乾威、孙关宏、刘建军、唐豫鹏、唐贤兴、邱柏生、唐兴霖、胡雨春、刘伯龙,本书最后由我们定稿。
我们对资助本项目研究和本书写作的澳门大学表示感谢,对诸位作者的努力和合作表示感谢。对本书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我们热忱地欢迎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文摘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既不同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也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的企业制度。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状态下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搞活国有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我国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对中国的企业制度的创新来说,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第一,确立明晰的产权关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我国旧有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是一种“产权虚置”或日“产权不清”的产权关系。要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其前提条件是产权清晰。所谓产权,即财产的所有权,是指法定主体对构成生产收益和处置等权益的总称。产权又可划分为原始产权和法人产权。所谓“原始产权”,即最终或原始所有权(归属),是指企业的出资者对所投资金所持有的所有权。所谓“法人产权”,是指法人企业对其运营资产所拥有的占有权和支配权。
企业设立必须要有明确的出资者,必须要有法定的资本金。企业中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出资者,其中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然而所有权和法人产权都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和经济实现形式。所有制关系只是通过资本所有权形式才能实现。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界定仍然不清。从理论上说,全民财产或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归全民或国家。全民所有权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公共所有权,然而,实际上存在着人人所有却又无人负责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国有资本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和国有资本责任主体不明确。对此十五大报告明确地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就为我们在理论上研究公有制的含义和在实践操
……[看更多书摘]
后记本书原由澳门大学出版中心于1999年11月出版。为了便于澳门读者阅读,我们在行文用词上尽量适应澳门读者的阅读习惯。现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内地出版中文简体字版时,为了保留原书风貌,我们除对有些内容作必要的删改外,基本保持了原书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