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中国卷)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小小说、微型小说与故事,
品牌: 郑允钦
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806473238
·条形码:978780647323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中的《中国卷》,书中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经典短篇小说近30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生动优美,篇幅短小精焊充分显示了作家们所具有的扎实而高超的文学造诣。
本书内容全面,所收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既有助于创作者的借鉴,也为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最富有价值的材料。
媒体推荐序
江曾培
“微型小说”这一名称,在我国虽然是近二十年出现的,但微型小说——短小的小说,则是古已有之。而且可以说,小说这门艺术的发展,最初就是短小的,而后才有中篇、长篇。当然,在唐宋以前,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用桓谭之语所说,这些小说多系“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唐宋以后,短小的小说逐渐摆脱了粗放简略的状态,走向精悍凝练。到了清代,诞生了《聊斋志异》这样杰出的短篇小说集。它共收四百多篇作品,其中不少是不足一千字的“微型”,有的短至一二百字。然而,由于它的进步思想内容和高超艺术技巧,使得它的作者蒲松龄与曹雪芹、吴敬梓这些长篇巨匠一起,同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明星。“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中国现代文学,伴随着大量短篇、中篇、长篇小说的问世,也诞生不少微型小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鲁迅、郭沫若、冰心、叶圣陶、王统照等,都创作过微型小说。郭沫若于一九二。年一月在《学灯》上发表的《他》,只有三百多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左翼文艺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一些进步报刊有短小说的提倡和实践;到了五六十年代,更有“一鸣惊人的小小说”的一时兴起。
在国外,短小的小说也是早已有之。阿.托尔斯泰在《什么是小小说》一文中指出:“小小说产生于中世纪……是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批小鸟。文艺复兴时代的小说家赋予这种笑话以文学的形式。十七世纪又把生活及政治的热血灌人了小小说。它还造成了十八世纪戏剧创作的百花争妍的繁荣局面。”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不少作家,在小说领域创作长篇、中篇、短篇的同时,也奉献出一些微型小说。其中有歌德、雨果、梅里美、爱伦.坡、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左拉等著名作家,有泰戈尔、卡夫卡、海明威、川端康成、帕尔。拉格奎斯特、斯坦倍克、辛格、伯尔、欧。亨利和匈牙利的厄尔凯尼,与我国的蒲松龄一样,以短篇小说著名于世,他们的作品中有不少属于微型小说,以最小的篇幅容纳了最多的内容,成为传世之作。日本的星新一现仍活跃在文坛上,被称为“日本超短篇小说之神”。
超短篇小说,就是微型小说。星新一可说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微型小说专家、名家。
综上所述,微型小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不过,多少年来,微型小说只是附属于短篇小说之内,作为它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并不具有独立的文体意义。小说在体裁上历来只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而无“微型”之名。近二十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的加速、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艺术审美上也愈来愈要求“节省律”,用尽量少的时间能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因而钟情精短文体,希望小说创作长话短说,多多精练,而不要短话长说,无节制地拉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就应运而长,迅速崛起。在我国内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微型小说的创作量不断增加,随之有关微型小说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展开,显示了微型小说要从短篇小说中分化出来的趋势。一九九二年六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成立,标志着微型小说最终摆脱了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一个附庸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种。小说世界由长篇、中篇、短篇形成的“三足鼎立”状态,变成了一个由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共同组成的“四大家族”。在这同时或稍前稍后,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在东南亚各国,在世界华文文坛,微型小说也都完成了这一蜕变,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品种。一九九三年五月至一九九四年五月举行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以及后来召开的三次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表明
微型小说的影响和力量在日益增长。
虽然如此,微型小说由于“独立”时间不长,较之小说家族中的长篇、中篇、短篇来说,毕竟根基薄弱,枝叶不茂,亟需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繁荣创作和深入理论研究。繁荣创作,不仅是作品量的增加,更是作品质的提高。深人理论研究,不仅是一般美学理论上的追问,而是要结合微型小说创作实践作开创性的概括和提升。《世界微型小说经典》这套书,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文学样式的“独立”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从世界范围中遴选了近一两个世纪以来吻合微型小说文体特征的优秀之作五百多篇,分别结集为“中国卷”、“亚洲卷”、“美洲卷”、“欧洲卷”。这较之近年出版的一些微型小说选集,更具有综合性、集大成性、经典性,可视之为一种标杆。它既有助于创作者的鉴赏和借鉴,也为理论工作者对微型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最富价值的材料,它对推进当前微型小说的建设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
目录
序 江曾培
立论 鲁 迅
他 郭沫若
赤着的脚 叶圣陶
这也是一个人? 叶圣陶
寒宵 郁达夫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蒋子龙
看 护
孤傲清高的庄教授,终于耐不住寂寞,不觉忿忿然了。他是名牌大学的名教授,到国外讲学时生了病都未曾受到这般的冷落!高级知识分子名义上享受高级干部的待遇,可他这个“高
知”怎么能跟对面床上的“高干”相比呢?人家床边老有处长、科长之类的干部侍候着,间或还有一两位年轻漂亮的女人来慰问一番。床头柜和窗台上堆满了高级食品,有六个小伙子分成三班昼夜二十四小时守护着他。医生、护士查病房也是先看那位财大势大的所谓王经理,后看他这个不是毫无名气的化学系教授,如果检查经理的病情用半小时,检查他最多用十分钟。他的床边总是冷冷清清,儿子在几千公里以外搞他的导弹,女儿在国外上学,只有老伴每天挤公共汽车给他送点饭来,为他灌上一暖瓶热水。系里更是指望不上,半个月能派人来探望他一次
就很不错了。人一落到这步境地最没有用的就是学问、名气和臭架子。庄教授偏偏放不下他的身份,每天冲墙躺着,对王经理床边的一切不闻不问不看。鬼知道这位是什么经理?现在“公
司”遍地有,成千上万的大单位可以叫“公司”,一两个人也可以戳起一块“公司”的招牌……
这一天,王经理突然病势恶化,医生通知准备后事。他床边围着的人就更多了,连气宇轩昂的刘副经理也来了,他不愿假惺惺地用些没用的空话安慰一个快死的人。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了几句很实在的话,询问经理有什么要求,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事情,王副经理对垂死者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满口答应。该说的话都说完了,便起身告辞,着手去安排经理的后事。看护王经理的人忽啦都站起身,撇下病人,急先恐后地去搀扶刘副经理,有的抢前给开门,有的跟在身边陪笑,前呼后拥,甚是威风。刘副经理勃然大怒:
“我又不死,你们扶着我干什么?”
庄教授破例转过脸来,见孤零零的王经理奄奄待毙,两滴泪珠横着落在枕头上,他庆幸自己是“高知”不是“高干”。知识和钢笔到死也不会背叛他……
蒋子龙
找“帽子”
这一下可叫金流傻眼了,他站在教育局大院中间的花坛旁边木呆呆、懵懂懂,像一棵被落霜打蔫的老水仙。他本来就是立身无傲骨,遇事缺主见的人,这一刻他真想一头撞死在花坛的岩石上。同村的右派分子一个个全都摘帽改正,落实政策回到城里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