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画论(中国书画论丛书)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技法教程,中国画,综合,
品牌: 何志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美术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1997年
·ISBN:7535609554
·条形码:9787535609557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丛书名:中国书画论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唐代是诗的时代,因而出现了很多题画诗,不少写的非常精彩。本书选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四位著名诗人的部分题画诗,以见一斑。我们读这些诗如见其画,这些题画诗以画景当真景,表述诗人赞赏“真”的绘画审美情趣。如李白《求崔山人百丈崖暴布图》:“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杜甫《画鹰》:“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 呼。”白居易《画竹歌》:“画茎瘦节节竦”,“画枝活叶叶动”。元稹《画松》:“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他们要求画“逼真”,如李白说的“宛相似”,“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高丘梦彩云”,从而得到乐处,“即事能娱人,从兹得萧散”。为达到“逼真”,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提出:“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山。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这是很好的表述,绘画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创作,确实是“不受相促逼”的。
唐五代画论是很丰富的,这里只作了一个简略的一般评介,目的在于使读者由此而获得一个关于唐五代画论的基本概念。
媒体推荐代前言
绘画理论的新发展(代前言)
唐及五代的绘画艺术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画论,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崭新的发展。
在画品方面,继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之后,出现了彦悰的《后画录》窦蒙的《画拾遗》、李嗣真的《画后品》和张怀瑾的《画断》等。可惜这些论著都已散佚,我们见到的只是别人著作中的片断转录,不能读其全文。然就这些片断文字中,也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观点,如彦惊《后画录序》提出“灵心自悟”、“挥毫造化,动笔含真”的观点,要求绘画既要主观创意,又要师从造化,表现对象的真实。窦蒙《画拾遗》提出“直自师心,意存功外”,推重师心独创,意在功夫之外。李嗣真《画后品》认为画家不仅要掌握绘画技巧,更重要的要有思想、有才气,因此他特别推崇顾恺之,赞赏他“思侔造化,得妙物于神会”,张怀璀《画断》只遗文四条,分别论断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四人,很精当。特别是对顾、陆、张三大家,在这以前的评鉴,可谓各有抑扬,聚讼纷纭。谢赫崇陆抑顾,姚最崇顾抑张,孙畅之《述画记》抑顾,李嗣真崇顾张抑陆,都不免有些偏颇。惟张怀瓘平心立论,分别三人长短,各有抑扬,总结为“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而以为“神妙亡方, 以顾为最”。从此三家高低,遂成定论,从而肯定了六朝三大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因此,这些转录的虽是片断,理论价值却很重大。
另外有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入录唐初以来二百年间画家一百二十六人,实属画史。然首以神妙能逸四品评画,后世遂因之而不易,故亦可列入画论类。其论画兼及画家事迹,亦为后世所效。在序文中提出“妙将入神,灵则通圣”,“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而生”,强调作画要“入神”。
在画法方面,继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梁元帝的《山水松石格》之后,出现了王维的《山水诀》、《山水论》,及五代荆浩的《山水赋》、《笔法记》,这四篇文字中的前三篇,虽有人以为后人伪托,然即使如此,也是出于宋以前人之手。因为王维以前画论多论人物,注重气韵生动;王维以后至宋初,画论多论山水,注重经营位置;苏轼以后,始重阐释画理,元人注重画意,元明以来开始在山水画上讲气韵生动,不再注意经营位置。而这几篇文字,重在讲经营位置和技法的,故知出于宋初以前人之手。这些文字,通俗平易,切合实
用,几为“要诀”。如《山水论》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这确实是很凝炼的“要诀”。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后人不断予以修改、补充和完善,语言才如此平实。荆浩的《笔法记》,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有人认为主要出自荆浩之手,又有后人增补。后者有道
理。因为文中雅俗混杂,很雅的文字常夹人极俗的语句,就说明非出于一人之手。又韩拙《山水纯全集》曾引录文中部分内容,说明宋宣和时已有此文,北宋距五代不远,伪托的可能性较小。此文的重要价值,是将谢赫的“六法”衍化为“六要”。“六法”重在讲人物画,“六要”切合山水画的需要,是对山水画的概括。“六要”是: 一日气,二日韵, 三日思,四日景,五日笔,六日墨。气韵,“六法”中有“气韵生动”;思在“六法”中讲“经营位置”;景在“六法”中讲“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笔在“六法”中讲“骨法用笔”;墨在“六法”中讲“传移模写”。唐五代山水画的发展,才有此“六要”的提出。
……
目录
绘画理论的新发展(代前言)
彦 悰
后画录
裴孝源
贞观公私画史序
附《贞观公私画史》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裴孝源是唐代画论家,生卒年月及里贯未详,著有《贞观公私画史》一卷,卷首有贞观十三年八月自序一篇, 自题中书舍人。《唐书·艺文志》记有裴孝源《画品录》一卷,注亦称
中书舍人,可知孝源为唐代贞观时代人。
孝源论画,向有讥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昔裴孝源都不知画,妄定品第,大不足观。”但孝源之《贞观公私画史并序》,实为现存考隋代以前古画名目之祖本,弥足珍贵。著中提出“随物成形”、“含运覃思,六法具全”、“心存懿迹、默匠仪形”等绘画理论观点,强调绘画的真实性和技巧性并重,并重视绘画的风化教育作用,颇有可取之处。
贞观公私画史序
叙曰:虑牺氏①受龙图②之后,史⑧为掌图之官。有体物之作,盖以照远显幽;侔列群象。自玄黄萌始,方图辩正,有形可明之事,前贤成建之迹,遂追而写之。至虞夏殷周及秦汉之代,皆有史掌,虽遭罹播散,而终有所归。及吴魏晋宋,世多奇人,皆心目相授,斯道始兴。其于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 以训将来,或想功烈于千年,聆英威于百代,乃心存懿迹,墨匠仪形⑥。其余风化幽微,感而遂至,飞游腾窜,验之目前,皆可图画。
且夫艺有精深,学有疏密,前贤品录,益多其流。大唐汉王元昌,天植其材,心专物表;含运覃思⑧,六法俱全,随物成形,万类无失。每燕时暇日,多与其流商榷精奥,以余耿尚,常赐讨论。遂命魏晋以来前贤遗迹所存及品格高下,列为先后。起于高贵乡公,终于大唐贞观十三年,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共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 目为贞观公私画录。又集新录官库画,总二百九十八卷。二百三十卷是隋室官库,十三卷是左仆射萧璃进。二十卷杨素家得,三卷许善心进,十卷高平县行书佐张氏所献,四卷褚安福进,近十八卷先在秘府,亦无所得人名,并有天和年月;其间有二十三卷恐非晋宋人真迹,多当时工人所作,后强题名氏。时贞观十三年八月望日序。
注释
①牺氏:即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又称牺皇、皇羲,中国传说中人类的始祖。
②龙图,又称“河图”。《易·系辞上》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背负“河图”而出,伏羲据之以作八卦。
③史,古代官佐之称,官佐有八种职掌。《周礼·天官·宰夫》:“(八职)六日史,掌官书以赞治。”
④侔,齐等的意思。侔列群象,即恰到好处地表现各种物体对象。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