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毛泽东

分類: 图书,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
品牌: 陈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697 页
·出版日期:1997年
·ISBN:7208026726
·条形码:978720802672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作者简介陈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主要作品有:《悲患与风流--传统人格的道德美学》、《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艺的观念世界》、《文艺的批评世界》、《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毛泽东从历史走来》二集电视专题片、《毛泽东读书笔记和谈话解析》、《毛泽东之魂》、《文人毛泽东》。曾参与多部电视文献纪录片、电视剧的创作。
媒体推荐后记
朋友,你拿到手里的这本书,该是第一部叙述文人毛泽东一生的传记了。
动笔于1995年春,第一稿成于1996年春,有关同志审阅后,有意放了差不多一年,这才在1997年春改定。历经三个春天,虽不敢说是我写的书中最成功的一本,却可以说是费时最多用力最勤的一本。
写这样一本书,是我多年的夙愿。从1987年底涉足“毛泽东”这个不无诱惑的领域,我就开始思索这个选题,收集有关材料,搞了一个类似文化活动年谱的东西。可阴差阳错,先写成的却是《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毛泽东之魂》以及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这样几本,中间又参加写作《毛泽东传(1893—1949)》和《毛泽东》、《邓小平》等几部电视剧。也好,仿佛是为最终写他一生的文艺活动在更大的思路和视野上作了准备。
动笔的时候,脑海里盘旋着美国记者斯诺1966年和毛泽东的一段问答。
斯诺说,西方人常在争论你在中国做的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独创的贡献。毛泽东笑了笑说,两千多年前,庄子写了一本阐发老子道家的书,叫《庄子》,后来人们就争论《庄子》的意义。
好一个文人式的回答。这就是毛泽东。
写政治家的文化生涯,或写文化人的政治遭际,总要跳来跳去相互关涉,不可能单线直进。何况毛泽东本来就是一位多角色的人物,“文人毛泽东”从来不脱离他的政治选择,他方方面面的活动,既相互渗透又各有不同。关键是怎样去糅和,去体会,去描述。笔者先前弄文学,总爱讲“典型性格”,接触“毛泽东”这个领域后,时常感到作者笔下的这位主人公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文化人,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一个典型,走近他内心世界的时候,还可领略到一片奇异的人格风景。
于是就立下这样一个目标:写出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文化人一生的心路历程;作为政治领袖介入文坛时所挟带的春风或秋雨。
毛泽东的文艺活动,自然也应包括他同文艺传统的关系,由于《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一书专门谈及这个问题,除个别同现实运动有密切关联的事情外,本书不再叙述。书中所用材料,凡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毛泽东著作及一些文献档案,一般在行文中交待,不再作注。当事人的回忆文字,皆经谨慎选取或查核,由此吸收了当前研究和考证毛泽东文艺活动的新成果,这是需要说明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毛泽东研究专家冯蕙研究员三次审阅书稿,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借此机会诚致谢意。
陈晋
1997年3月于北京
编辑推荐不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文化人,毛泽东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中国式绝对的典型,走进其内心,可领略到一片奇异的人格风景。本书是较早的叙述文人毛泽东一生的传记。书中再现了毛泽东的文人本色,写出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文化人一生的心路历程,作为政治领袖介入文坛时所挟带的春风或秋雨。
目录
第一部 书生意气
一 没有“韶乐”的山冲
二 师范生的古文之恋
三 青春诗梦
四 逐浪于“五四”新潮
五 毛杨爱情之歌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现在该说到毛泽东留有手迹的诗作了。
让我们惊讶的是,第一首就是长达40句且颇为伤世感怀的五言古风。
那是1915年5月。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同班同学易昌陶,因病早夭。5月23日,学校为他开追悼会,师生们送了不少挽联和挽诗。毛泽东送了这样一首挽诗: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蹋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典型的借悼亡友以抒国愤。情与景的构架也颇为妥帖。开头写作者于雁声凄厉的城隈独步怀友,于春水如碧的湘江之滨寻觅旧踪。日有所思,必夜有所梦,并常常从梦中惊醒仿佛亡友真的冉冉而至,二人执手相向,泪盈珠眶,接着,笔锋一转,一阵飙风掀拂亡友的灵帐,好像天地为其悲歌。为什么呢?因为“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把这两句视为全诗的“诗眼”也未尝不可。
对此“诗眼”的最好注脚,是当时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日本以赞同袁世凯称帝为诱饵,要他签定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5月9日,袁世凯政府竟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口一师师生将国内知名人士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为《明耻篇》。毛泽东读后,在封面上愤然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同窗“学子”易昌陶恰巧就是这个时候病逝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毛泽东这首长诗的中间部分了。不仅好友早夭是壮志未酬,活着的作者也恨不得依群山而长歌当哭,并以青碧的群山来试试自己的,长剑如何。诗末又回到悼友之情,因为与亡友有共同的报国之志,所以亡友死后便觉得连春天的花草也没有了生命,只好在亡友那惨淡的灵帐前献上一杯酒。可这不仅不能些许减少心中的悲悼,相反,那惆怅却像长天江水一样绵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