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分類: 图书,教育,学习方法与自学,
品牌: 季羡林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页码:15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801704762
·条形码:9787801704764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季羡林谈读书治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读书、治学和他介绍学术界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都会有所启迪。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套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作者简介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艾、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数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主要论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沦文集》、《印度占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天竺心影》等;主要翻译作品:《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家庭中的泰戈尔》、《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并撰写过《留德十年》等传记作品及《赋得永久的悔》等散文集。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等。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外语教学
媒体推荐书评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
,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
的本领。——季羡林
能在一般人都能读到的普通的书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从极平常
的一点切入,逐步深入,分析细致入微,如剥春笋,层层剥落,越剥越接近
问题的核心,最后画龙点睛,一笔点出关键,也就是结论。——季羡林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真想做学问,都离不开这十个字。在这
里,关键是“大胆”和“小心”。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异常复杂,千万不要看
到一些表面就信以为真,一定要由表及里,多方探索,慎思明辨,到了证据
确凿,无懈可击,然后才下结论。——季羡林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
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入选“2005年度十大文化人物”评语
编辑推荐《季羡林谈读书治学》也是季羡林研究所成立以后组织编写的系列书之一。第一本是《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研究所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还要陆续合作,推出新书。
目录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
推荐十种书
我的书斋
我和书
我和北大图书馆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如何搜集资料
如何利用时间
才、学、识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
关于考证
我的考证
再谈考证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模糊”、“分析”与“综合”
谈翻译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汉语与外语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满招损,谦受益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我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范围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我的义理
一些具体的想法
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治学经验之谈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
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
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
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
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
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
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
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
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
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
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
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
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
。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
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
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
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
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
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
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
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
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
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
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
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
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
,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