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史,中国经济史,
品牌: 冯邦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37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1868552
·条形码:978780186855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试图从历史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对香港的英资财团作一个客观、平实的概述和分析。一部香港英资财团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香港近现代政治、经济历史的一辑极其生动的侧影,从中反映了逾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经济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各种资本与财团势力的激烈竞争和角力,以及中英两国的国力在远东地区的此消彼长。
作者简介冯邦彦,广东鹤山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国际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同时担任广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曾任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曾于1987年至1994年应聘赴香港,任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有限公司经济分析员等职,长期从事香港经济、香港经济史、资本与财团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香港华资财团(1841-1997)》、《澳门概论》、《香港地产业百年》、《香港金融业百年》、《香港产业结构研究》、《百年利丰一一从传统商号到现代跨国集团》等,主编有CCEPA与“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曾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当代亚太》、《学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工00多篇学术论文。
媒体推荐资料丰富、结构严谨、文字简练,作者将跨155年香港英姿财团发展的脉络,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可以说是了解香港经济史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香港经济学社主席胡国亨先生
香港自开埠以来,英国资本一向于本港,甚至亚太经济扮演重要角色,这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可惜,有关英资财团历史之研究,特别是中文著作方面,可谓寥寥可数,因此本书之作,是一贡献。本书广泛引用中文资料,文字简洁流畅,适合各阶层读者阅读。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培德博士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奠定百年基业
一、贩卖鸦片起家
二、香港早期的英资洋行
三、航运、仓储码头和船坞业
四、汇丰银行的创办
五、地产和酒店业
六、英资对公用事业的投资
第二章 向内地扩张
一、上海成为进军内地的大本营
二、怡和洋行:“洋行之王”
三、太古洋行:航运业的巨擘
四、汇丰银行:金融业的垄断寡头
第三章 雄踞香江
一、战略重心转移:重返香港
二、英资四大行:怡和
三、英资四大行:和黄
四、英资四大行:太古
五、英资四大行:会德丰
六、汇丰:支配香港经济的金融帝国
七、垄断香港经济命脉
第四章 从巅峰滑落
一、华资财阀势力抬头
二、和记黄埔首告陷落
三、九仓、会德丰相继失守
四、怡和置地困守危城
五、从巅峰滑落的原因
第五章 部署国际化战略
一、怡和:迁册百慕大
二、汇丰:结构重组
三、加快海外投资步伐
四、“帝国还乡战”
五、从“上市豁免”到全面撤离
六、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第六章 稳守香港核心业务
一、太古:邀香港中信加盟
二、香港电讯:淡化英资公司色彩
三、嘉道理:对香港投信心一票
四、英之杰:最后一家英资大行
五、稳守香港的战略考虑
第七章 历史的回顾与前瞻
一、英资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
二、九七的挑战与机遇
附录 香港英资财团大事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1987年,笔者首次踏足香港。香港中区的繁华闹市、维多利亚海港的璀璨夜景,都给笔者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
当时,笔者是应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杨振汉先生(杨振宁博士的胞弟)之聘,前往该公司任经济分析员,从事香港经济研究,聘任期是一年。笔者以为这只是一次短期的旅程和考察,不料自此就在香港工作、生活了8个年头。这期间,香港正处于“九七回归”的过渡时期,各种政治、经济力量正在激烈角力。这使笔者获得一个极难得的机会,直接贴近并亲身感受香港经济跳动的脉搏,从中领悟它的勃勃生机和所面对的困难。
使笔者对香港的资本、财团,尤其是英资财团产生最初认识的,是在初到香港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在香港一位朋友的陪伴下,笔者游览了香港经济的心脏区——中环。在美轮美奂的置地广场,朋友指着濒临海港、高耸的康乐大厦(今怡和大厦)说:这就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怡和洋行的总部所在地。笔者不期然联想起英国著名小说家克雷威尔(James clavel)笔下的《豪门》(Noble House),据说该部小说所描述的扣人心弦的权力斗争和商战,就是以这家古老而神秘的洋行为背景展开的。
1987年lO月全球股灾前夕,香港恒生指数从3 949.73点的历史性高位滑落;然而,著名的英资地产公司置地的股价却逆市飙升,有关收购传闻不绝如缕。连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号称香港地产“皇冠上的明珠”的置地都遭到华资财阀的狙击,显示英资财团正面对某种重要的转变,这使笔者对香港的英资财团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开始了持续而广泛的搜集有关资料的工作。
文摘第一章奠定百年基业
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导致近代香港的开埠及香港英资财团的诞生、崛起。早期香港的英资洋行,凭借当时英国强大的国势,从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鸦片贸易中牟取了惊人的利润,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随着香港成为远东著名的贸易转口港,香港英资洋行迅速将投资的触角伸向航运、仓储、银行、地产、酒店及各项公用事业,并开始建立起逾150年的庞大基业。
一、贩卖鸦片起家
香港英资财团的诞生、崛起,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鸦片贸易。当时,东西半球的两个大国,正为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在南中国紧张地对峙。
十九世纪上半叶,中英两国的紧张对峙中取攻势的是英国,它早已完成了工业革命(1760—1840年),并在带有海盗掠夺性质的海外贸易以及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新兴工业国家。到十九世纪初,凭借着强大的舰队和制海权,英国不仅控制了西起好望角东至远东的广大海域,而且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大片土地成为其殖民地,占领了直布罗陀、马耳他、锡兰、槟榔屿等重要战略或商业据点。1819年,英国在占领了通往远东的重要基地新加坡之后,即以印度为基地,将其扩张势力直逼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古老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及一批所谓“自由商人”Free Merchants)Cl当时正对中国进行着大规模的、猖獗的鸦片贸易和鸦片走私活动。
取守势的中国,刚经过了清王朝辉煌的“康雍乾盛世”,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进入了衰落期。1820年道光皇帝即位后,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和鸦片输入的不断扩大,中国社会日益动荡不安。清政府害怕外国势力的侵入会加剧不稳的情势,企图以加强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维持统治。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规限极严,对外通商口岸仅限于广州一处,对外贸易亦规定由清政府特许的行商组成的“公行”垄断进行。然而,日渐腐败的官僚机构,并未能制止迅速扩大的鸦片贸易和鸦片走私活动。
鸦片战争前英国对华的鸦片贸易
事实上,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早在1773年已由东印度公司展开。东印度公司的前身是伦敦东印度官商贸易公司,创办于1600年,由英女王批准成立,旨在开辟印度和中国的贸易。1702年它和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合并,以后称为东印度公司,并垄断了英国对东方的贸易专利权。171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商馆,正式开展对华贸易。初期,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主要是向中国输入英国的毛织品、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