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华资财团1841-1997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史,中国经济史,
品牌: 冯邦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4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1868560
·条形码:978780186856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的姐妹篇。作者将“香港华资”定义为:由华人控制及管理的、以香港为基地或经营重心的私人资本。本书就是以这一特定内涵为前提研究香港华资财团的,并试图从历史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对香港华资财团的萌芽、形成、崛起以至称雄的整个历史进程作一客观、平实的概述和剖析。
本书写作期间,香港的“九七”回归已日渐迫近,“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正逐步付诸实践,以董建华先生为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政府班子已大体组成,平稳过渡已成定局,经济稳定发展,香港正在全球注目之中迈进一个历史新纪元。“九七”后,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将发生质的变化,从中英两国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变为一个国家内部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特殊关系,横亘在两地间的主要政治
障碍将随之消除,香港与内地之间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更显广阔,香港作为国际资本进军内地的桥梁和跳板的战略地位亦大大提高。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无疑将为香港的华资财团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因此,现在正是恰当时机对香港华资财团的历史作一个总结和简明的前瞻,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逾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经济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各种资本与财团势力的激烈竞争和角力,并借此透视香港华资财团在历史新时期的发展路向。
作者简介冯邦彦,广东鹤山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国际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同时担任广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曾任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曾于1987年至1994年应聘赴香港,任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有限公司经济分析员等职,长期从事香港经济、香港经济史、资本与财团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香港华资财团(1841-1997)》、《澳门概论》、《香港地产业百年》、《香港金融业百年》、《香港产业结构研究》、《百年利丰一一从传统商号到现代跨国集团》等,主编有CCEPA与“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曾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当代亚太》、《学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工00多篇学术论文。
媒体推荐资料丰富、结构严谨、文字简练,作者将跨155年香港英姿财团发展的脉络,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可以说是了解香港经济史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香港经济学社主席胡国亨先生
香港自开埠以来,英国资本一向于本港,甚至亚太经济扮演重要角色,这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可惜,有关英资财团历史之研究,特别是中文著作方面,可谓寥寥可数,因此本书之作,是一贡献。本书广泛引用中文资料,文字简洁流畅,适合各阶层读者阅读。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培德博士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行商和买办的崛起
一、香港开埠和早期华商的发展
二、行商:南北行和金山庄
三、依附英资的华人买办
四、华商在香港政坛的冒起
第二章 家族财团崭露头角
一、华资家族财团形成的背景
二、百货宗师:先施、永安
三、四十年代华资百货公司在内地的发展
四、银行翘楚:东亚、恒生
五、从贸易、航运到地产投资
六、华资大商行:利丰、大昌
七、华资在化妆、医药业的发展
第三章 新兴财阀势力抬头
一、制造业:群雄并起
二、蜚声国际的航运四巨子
三、名震香江的“地产五虎将”
四、从影视娱乐及酒店业崛起的大亨
五、新兴华资财阀势力抬头
第四章 崛起中的挫败
一、银行业:家族银行的噩梦
二、地产业:大衰退中的溃败
三、航运业:大萧条中的债务重组
四、挫败对华资发展进程的影响
第五章 称雄香江
一、长实:香港首席家族财阀
二、会德丰:船王的陆上商业王国
三、地产业巨擘:新地、恒地、新世界、恒隆
四、新一代财阀:“股坛狙击手”
五、称雄香江的“过江龙”
六、新兴华资财阀崛起的原因
第六章 过渡时期投资策略
一、“立足香港,在这里发展”
二、多元化:以电讯和基建为重点
三、国际化:向海外拓展
四、挥师北上进军内地
五、投资策略转变的背景和影响
第七章 历史的回顾与前瞻
一、华资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
二、华资家族财团的经营特点和挑战
三、“九七”回归的历史契机
附录
一、香港华资财团大事记(1840年6月-1997年1月)
二、1996年香港华人家族财富排名榜
三、1996年国际华商500——香港公司排名录
……[看更多目录]
序言香港华资和香港英资,长期以来均是香港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两大资势力,彼此之间密切相关而又激烈角力,交织成一部近现代香港经济的发展史。从这一意义上说,书是《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的姐妹篇。
对“香港华资”这一范畴,历来存在颇为分歧的认识。在本书,笔者将其定义为:由华人控制及管理的、以香港为基地或经营重心的私人资本。
具体而言,包括三层规范:
首先,香港华资是指由华人控制及管理的资本,以区别于英资、美资、日资及其他国际资本。至于华人的定义,则是指中国人,不论其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持有何种国籍护照,来自何处。从历史上看,香港华资基本上是由来自中国内地、东南亚及美、澳等海外地区的华人资本,以及香港本地的华人资本融合而成长起来的。这里,华资的概念首先具有民族性。
其次,香港华资是指以香港为基地或经营重心的华人资本,具有明确的地域性。一般而言,这些资本应以香港为集团总部所在地,其主要资产、业务和盈利来源集中在香港,以区别于以东南亚诸国等海外地区为基地而进军香港的侨资。当然,这些侨资一旦将其经营重心转移到香港,就逐步融入香港华资之中。因此,香港华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再次,香港华资还有一个特定的规范,它是华人资本中的私人资本,以区别于以国家资本为后盾的中资。内地一些政府部门、国家企业以私人名义在香港的投资,其性质仍为非私人资本,故不属香港华资的范畴。
文摘第一章行商和买办的崛起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导致了英国对香港的侵占和近代香港开埠。随着英资洋行、银行、轮船公司的涌入,香港传统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商业社会迅速形成。到十九世纪末,香港从昔日的渔农社会演变成远东转口贸易的商埠,这种急遽的经济转变,为香港近现代华商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香港早期的华商,其主力是以南北行、金山庄为代表的行商和依附英资洋行、银行、大公司的华人买办。这两股势力的崛起,形成了香港华资的第一次发展浪潮,使华商成为香港经济中一股具影响力的重要经济力量,并为香港最终确立其作为远东贸易转口港的地位,奠下了一块基石。不过,这一时期,香港华商就整体而言基本上仍是作为英资财团的附属力量而存在、发展,或是在其夹缝中萌芽、成长,尚未具备独立性。这是香港华资家族财团的萌芽时期。
一、香港开埠和早期华商的发展
香港早期华商势力的冒起,基本上是和香港开埠、逐步演变为远东转口贸易商埠的整个历程同步展开,并互为动力的。
十九世纪上半叶,东印度公司及以怡和、宝顺、旗昌等为首的英、美洋行对中国进行的日益猖獗、规模浩大的鸦片贸易和鸦片走私,引发了中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大量白银的外流导致银贵钱贱。这种局面不但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计,而且还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在全国要求禁烟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清政府终于下决心严禁鸦片。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遣力主严禁的“抵抗派”领袖、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翌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主持销烟,制止了鸦片贸易持续惊人增长的势头。然而,以怡和、宝顺洋行为首的英商,不甘就此放弃其所攫取的鸦片贸易的庞大利益,遂积极鼓动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840年6月,英国政府派遣海军少将懿律(G.Elliot)和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Elliot)为正副全权代表,率领一支由48艘船舰组成,包括16艘军舰和4000陆海士兵的东方远征军前往中国作战。懿律率军封锁广东珠江口后,即挥师北犯,直达海河口,威胁京津重镇。面对严峻的军事形势,清政府大为恐慌,遂将林则徐革职,改派“投降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与英军交涉。
1841年1月20日,义律发布了一项“给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声称已与琦善签订“穿鼻条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并赔款600万元。唯此条约未经清政府同意,琦善上奏时不过恳准“其就粤东外洋之香港地方泊舟寄居”,并无割让香港之意。英国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