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分類: 图书,小说,作品集,中国,近现代,
品牌: 鲁讯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305056391/9787305056390
·条形码:978730505639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呐喊》:《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2年“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悼于前驱。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作者简介贾平凹(其中凹读wā),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天狗》《黑氏》《美穴地》《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曾获得全国文学奖三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其作品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余种版本。长篇小说《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编辑推荐该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短篇小说的结集;《彷徨》则收入了鲁迅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艺术技巧“纯熟”: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着感情:成功运用了白描手段;人物形象丰满……
虽然这些小说都是有着各自独立的主题,但从整体来看,无论在题材、人物形象的典型内涵,作品的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可以说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和深度上,集中展示了一幅从辛亥革命前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这是一个风雨如磐的中国,是一个从愚昧和落后的重压下挣扎向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涅槃”然后才能新生与腾飞的中国。 作者牢牢地抓住了这根套在中国脖子上、使其沉沦于苦难深渊之中的封建绳索和由它编织成的笼罩在中华民族之上的那张封建巨网,并以强大的审美力量,将它们无情地撕破、毁坏。
目录
自序
一件小事
狂入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
孔乙己
药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风波
头发的故事
明天
白光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八人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①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白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
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
文摘一件小事
【赏析】
从篇幅来讲,《一件小事》只能算是一篇小小说,而且也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一应俱全。它情节比较单一,语言也很朴实,手法也只是很简单的对比。粗读起来,似乎只有即兴挥洒的议论抒情,但是仔细品读之下,就会发现:在这一千余字里,所包含的情感和“我”对灵魂的拷问历程却极为深刻,可以说是精准剖析一个人灵魂深处感悟人生奥秘的手术刀。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改变了其一向隐晦的写法,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把“我”的“皮袍下的小”赤裸裸地剥露给世人看,这也更有力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固然,小说中的“我”反映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如谴责军阀统治、严于解剖自己等,“我”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但是,这个“我”并不完全等同于当时的作者,没必要进行更深的挖掘,也不必将其上升到“作者因之发生思想嬗变”的高度来看待。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问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