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指导纲要(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教育,教师与学生,
品牌: 吴黛舒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页码:17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63384044
·条形码:978756338404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指导纲要》是“新基础教育”十五年来关于教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复合产物,主要探究的是在“教育变革”的条件下,教师相遇、认识、接受和力行“变革理论”,最终把它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形成变革所要求的新“观念一行为”系统,并在“成就变革”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复杂过程。在这里,“教育变革”既是教师发展的一个外在条件和手段,又是教师发展和实现自己职业价值的一个舞台和结果。教师用自己的主动创造,描绘出一个现时代教育变革和教师发展共同促进、共同构成的场景。
第一章:“新基础教育”有关教师发展的指导思想。这部分是“新基础教育”在教师发展问题上有关理论观点的集中呈现。这些理念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臆断和想象,也不是单纯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教师职业虽然伴随人类教育出现和延续,但是,正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有的教育形态一样,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独有的_教师形象”和“职业内涵”。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在不同的教育理论中,也有对“教师”的不同理解。“新基础教育”有关教师的理念,是在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从其本身的教育观出发而形成的。思考和理解“新基础教育”教师理念产生的应然和必然,阐明教师职业形象的变迁、教师发展内涵和职业素养的构成、教师发展的生境和途径,是“新基础教育”对于当下的教师之所以“是如此”、“应如此”和“何以成如此”的思考和回答。
第二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阶段和特征。“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阶段和特征,更确切地讲,是教师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性变革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它区别于教师从职前、入职到职后,从生手到熟手的一般的成熟和发展过程。所以,这里主要探讨的是一个既成的、甚至是成功的教师,重新接受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对自己固有的、熟练的观念和行为系统进行改造,并逐渐使教育新质(新观念、新行为)逐步累积、增长,最终实现新质的重组、系统和优化的过程。“新—旧观念”、“新—旧行为”以及“新观念—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的、内在的动力,“新—旧”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划分教师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标志。
“新基础教育”教师的成长历程,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在当下这个时代,不仅有产生“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理念的条件,而且有实践它、实现它的现实土壤。
本部分在教师个人的发展案例选用上,遵循完整性原则,即对某一个教师的发展案例虽然节段使用,但为了完整地、全面地说明和揭示“这个”教师的发展全程,全文中尽量保持教师个人陈述材料的全文和原貌,即使在某一个发展阶段上,“这个”教师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够典型和鲜明。这样的取舍原则,也客观地造成了选择的发展案例不够丰富和多样。
第三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本部分所列举的问题是在研究性变革实践过程中、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肯定不是完全的、也可能不是必然的问题。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和捕捉到的。列举问题的目的在于揭示: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路畅通,这样那样的新问题总会随着变革不断发生;产生新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发生了变化,同样,解决新问题也就意味着有了发展。
第四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条件。在研究者的介入方式和策略、变革的制度创造和氛围营造等条件分析中,所表达的都是一个“原则”,并不是要列出一个普遍适用的问题和策略“清单”,可以供人直接“照单取货”。我们希望给人的信息是对变革方法论的思考,是对变革智慧的追求,而不是对变革具体模式和具体方法的兴趣。
编辑推荐《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指导纲要》第一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叶澜老师不同时期关于教师发展问题研究成果的集中。《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指导纲要》把它们节编在一起,补充了教师职业和教师形象的历史演变以及当前国内外的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目的是提供理解“新基础教育”关于教师发展实现的历史视角和现实背景。“新基础教育”关于教师发展问题的系列观点和看法,并非横空出世,它们既是历史发展到当今时代的现实产物,又是当下中国社会和教育变革一个自然结果。
第二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阶段和特征,第三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条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者和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教师,用十几年的时间共同“做”出来的,无论是从群体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看,其真实的参与过程和经历都更加丰富、生动和精彩。
目录
导 言 /1
第一章 “新基础教育”有关教师发展的指导思想 /3
一、教师职业形象和“教师发展”观念 /4
(一)历史考察 /4
(二)“新基础教育”的思考 /15
二、教师发展的内涵 /23
(一)一般概述 /23
(二)具体要求 /24
三、教师发展的“生境”与路径 /30
(一)“生境” /30
(二)路径——研究性变革实践 /32
第二章 “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46
一、相关教师发展阶段研究的概说 /46
(一)简要介绍 /46
(二)评论 /47
二、“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阶段划分的现实依据和分析框架说明 /50
(一)阶段划分的现实依据 /50
(二)分析框架说明 /72
三、“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75
(一)“新基础教育”变革的基础状态 /75
(二)起步:新旧教育观念初步遭遇 /82
(三)拉锯:新旧观念势均力敌 /95
(四)稳定:新教育观念稳定、开放、优化 /107
第三章 “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 /122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常见问题类举 /122
(一)教学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22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24
(三)教学反思中的常见问题 /125
二、“综合学科”教师发展问题分析 /126
(一)基础教育中综合学科教学在认识层面的问题表现 /127
(二)“新基础教育”变革中综合学科教师的发展特点和问题 /131
(三)“新基础教育”变革中综合学科教师的进一步发展任务和方向 /136
第四章 “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条件 /139
一、研究者的介入方式和策略 /139
(一)引导和把握教师发展需求 /139
(二)调节和转换介入方式和变革策略 /140
(三)研究和生成“新基础教育”行为系统 /146
二、变革学校管理制度和营造教育变革氛围 /147
(一)变革学校管理制度 /148
(二)营造教育变革氛围 /151
三、教师团队和个体的共同发展 /153
(一)培育研究性学习组织 /153
(二)研究性学习组织类型与研究专题举隅 /159
主要参考文献 /163
后 记 /175
……[看更多目录]
序言《“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以下简称《成型性丛书》)是“新基础教育”系列研究的第三套丛书,也是反映“新基础教育”系列研究成果的最后一套丛书①。这一研究长达15年,由探索性、发展性和成型性三个内在相连相关又不断发展的阶段组成。三套丛书都是经过5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积聚而成,它们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的集体创作,是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成员与全体试验学校领导和师生在研究中贡献的智慧结晶。我作为课题组总负责人和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借丛书出版之际,向为这项研究作出持续努力的全体课题组成员表示最深切的敬意和谢意。没有大家的全力合作,这项研究本身,甚至成果的形成都是无法进行的。
《成型性丛书》由7本著作组成。它是前两套丛书的延伸、提升,标志着共同主题研究的相对完成。与前两套丛书相比,本丛书鲜明地表达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成型性特点。《成型性丛书》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报告集》虽然只是一本书,但它是5年研究在不同层面和方面研究成果的精华式的集合。
文摘对学生发展,以前也爱孩子,但研究得不够,且一厢情愿,现在是看孩子的眼光不一样了。真的会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一阶段的生活,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比如前一阶段的班级评比,很多着眼于个人的视角,但很多工作不是可以量化的,比如班级卫生。现在我就开始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说以小组形式考核。我就问学生多少人一个小组比较合适,4人还是12人?学生说是4人合适。两个星期下来,发现4人一组全班有12个小组太多,不容易操作,会把矛盾集中在落后生身上。我还是调整为12人一个小组,效果更好。在思考班级工作时,带着这种研究的心态,哪一种更好,哪一种方式会对学生的发展有利?还要关注全体学生。
教师7(女):我个人感觉收获非常多。一学期的收获比过去的五年还多。在推广阶段我上过一堂课。听华东师大老师评课后,有抵触情绪,认为要求太多,当时觉得华东师大老师不太了解我们的英语教学。去年4月18日基地的研究课印象很深。课前华东师大老师的指导给我很大帮助。课后老师的评课气氛很好,鼓舞了我。就英语组团体来说,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很强。英语组8位老师的课都听过了。现在不仅追求顺畅,而且有了结构意识,华东师大老师提醒我们要有单元整体意识,老师们经常交流如何上课。如4月12日老师们到明强小学参加英语组活动,在回来的火车上就开始讨论如何备课,当时还帮两个澳大利亚的外国人介绍常州的旅游景点。当时华东师范大学的某教授同车到常州做报告。听了一路,下车后实在忍不住就问:你们是哪所学校的?我们老师们就说是常州二实小的。该教授感叹:以前只听说这里的实验学校很认真,现在真的感受到了。第二天该教授做报告还专门提到:以前对小学开英语课是否适宜持怀疑态度,现在感受到了,真的很感动。
“新基础教育”给我们带来的鼓舞很强,只要有这种意识,就一定会进步。
华东师大课题组老师:刚才老师们谈到遇到了瓶颈,你们认为华东师大老师的指导还要加强,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我们知道想让华东师大老师经常来不大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后记这本书是集体成果。
第一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叶澜老师不同时期关于教师发展问题研究成果的集中。本书把它们节编在一起,补充了教师职业和教师形象的历史演变以及当前国内外的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目的是提供理解“新基础教育”关于教师发展实现的历史视角和现实背景。“新基础教育”关于教师发展问题的系列观点和看法,并非横空出世,它们既是历史发展到当今时代的现实产物,又是当下中国社会和教育变革一个自然结果。在节编过程中,由于进行了个人化的取舍,难免有不妥和重要遗漏,建议阅读时参照已注明出处的原文。
第二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阶段和特征,第三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第四章——“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条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者和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教师,用十几年的时间共同“做”出来的,无论是从群体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看,其真实的参与过程和经历都更加丰富、生动和精彩。
本书实践部分所依赖的大部分文献资料由“新基础教育”研究团体的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各实验学校老师的日常建设和积累,如各种访谈材料、评估材料、日常化的教学研究材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材料、教师的成长材料等,虽然书中不能都加以引用,也未能通过其他方式完全体现出来,但它们都是本书重要的营养源泉。
在本书前期提纲讨论和写作过程中,何敏师姐一直参与其中,并先后提供了近五万字的教师发展案例分析、访谈记录以及她对于教师发展问题的个人思考,后因身体健康等原因退出了后续工作,但她提供的资料和观点,也成为本书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