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科学家一样学习

分類: 图书,教育,学习方法与自学,
品牌: 姚建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8464648
·条形码:978750846464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像科学家一样学习》是为了使大家能够去快乐地学习而编写的。学习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和过程。终身学习是我们提倡的学习理念。在《像科学家一样学习》中你能看到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熟悉的东西,能了解到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总结的地方。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你能体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的重要性。能认识到必须要摆正学习者、教育者和学习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习。
无论你现在是学生、教育者还是其他人,都能从《像科学家一样学习》中有所收获。所以,《像科学家一样学习》的读者对象应该是全体的学习者,或者说是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我们都需要终身地去学习,以适应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自我的需要。
编辑推荐《像科学家一样学习》讲述了:“像科学家一样学习”。这能做到吗?想想很难,但也很容易,科学家们都有要获得成功的坚定信念;科学家们即使“天资聪颖”,他们还是在刻苦、努力地学习;科学家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高招”,有适合于自我学习的方法。 笔者在书中强调“三位一理”的学习理念,从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东西入手,让你感觉自己也能总结出一些学习体会和学习经验之后,再去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成长和学习的,是不是学习的境界会提高一步呢?科学家能取得他们相应的成就,我们也能够通过学习得到我们的收获。最后,让我们一起去快乐地学习吧!在常人眼里著名科学家往往是“高高在上”,我们只知道成功以后的他们,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则知之甚少,或根本就不去了解。
目录
序
第一章 “三位一理”的学习理念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
1.自信是开始学习的第一步
2.大目标与小目标
3.学习需要心态
4.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用旧的消化新的
5.考试也需要学习
6.完整地认识自己
二、教师不是“红蜡烛”
1.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地变化
2.合格教师的“座右铭”
3.教师会永远年轻
4.课堂教学点滴
5.教师是黑暗中的一盏指路灯
三、书、书、书——环境的作用
1.见多识广
2.广义的书
3.人生也是一本书
4.自己的书
四、终身学习——最好的学习理念
第二章 自己设计未来
一、离神越来越远的巴甫洛夫
1.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2.主动地改变自我
3.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二、两次诺贝尔奖得主鲍林
1.生物大分子研究的先驱
2.我早就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了
3.《20世纪的科学怪杰——鲍林》一书的前言
三、伦琴从小就任性
1.伦琴发现了一种“看不见”的射线
2.我知道画画的人,但是不能告诉你
3.伦琴:《科学家:名副其实的理想家》——就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时的讲话
四、受神话故事“引导”的克里克
1.他的“别名”叫DNA
2.他读儿童百科全书长大
3.沃森和克里克
五、大家“公认”的天才坯子薛定谔
1.量子波动力学的创始人
2.他是品学兼优的学生
3.薛定谔:《科学思想泛论》
六、一定要提到的爱因斯坦
1.2005世界物理年为他而设立
2.爱因斯坦是一个复读生
3.爱因斯坦:《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第三章 明师指路
一、酷爱大自然的达尔文
1.生物进化适者生存
2.哥哥朋友黑人教授都曾是他的老师
3.达尔文:《对我的智力的评估》
二、受博士指导的中学生——玻恩
1.晶格动力学之父量子力学的先驱
2.他和老师亦师亦友
3.玻恩:《我的见解》
三、与父亲一同下班回家的费米
1.他建立了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堆
2.玩伴、朋友、老师三位一体
3.冯卡门:《玻尔、费米、爱因斯坦印象》
四、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儿
1.全才的科学家
2.大学校长和他是莫逆之交
3.笛卡儿:《一个新世界的描述》
五、从不拘泥于教科书的费曼
1.《费曼物理学讲义》让学生和老师都爱不释手
2.中学老师说他“早熟”
3.费曼:《教授的尊严》
六、师出名门的李政道
1.作为中国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2.中学时学校聘他作“小先生”
3.李政道:《科学的发展——从古代中国到现在》
第四章 肥沃的土壤
一、不断与哥哥竞争的海森堡
1.他提出了“测不准原理”
2.在中学里,每个老师都喜欢他
3.海森堡:《科学真理和宗教真理》——1973年3月在慕尼黑接受巴伐利亚天主教科学院瓜尔迪尼奖的演说
二、一生都有朋友的玻尔
1.原子结构的始作俑者
2.他和弟弟的人缘都很好
3.玻尔:《人类知识的统一性》
三、“学,而后知不足”的丁肇中
1.丁——丁粒子
2.他的父母都是教育家
3.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四、兴趣广泛的奥斯特瓦尔德
1.物理化学的创始人
2.父母亲支持他的“科学实验”
3.奥斯特瓦尔德:《我如何成了化学家》
五、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汤川秀树
1.他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2.哥哥的意志品质感染了我
3.汤川秀树:《科学家的创造性》
六、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诺贝尔
1.艰难的成才之路
2.勇敢者的事业
3.流芳百世的遗愿
4.诺贝尔:《关于设立诺贝尔奖的遗嘱》——拟定于1895年11月27日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存在于社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而学习是一种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过程。学习是需要兴趣的,生存也一样,但生存更需要的是动力。有人就生存的动力作了总结,他们从个体到社会乃至整个宇宙被分为六种:第一种动力是渴望以自我的形式存在的推力。人们努力尝试以一个个体来生存,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自己长久达到生存的最高境界。第二种动力是渴望以未来时代存在的推力。这包括两个方面:性和家庭单位,包括对小孩的养育。第三种动力是渴望以团体的一分子来存在,而个体本身也具有这个动机。第四种动力是以作为人类这个物种的形式生存。所有的人种加起来就是第四种动力。第五种动力是渴望为了所有的生命形态而生存的推力。这包括全部具有生命的东西,不管是动物或是植物,以及任何由生命直接引发的事物。这是个体自己努力生存以使得生命得以延续。第六种动力是渴望以物质宇宙的形式存在的推力。这也是来自个体的驱动力,是为了让物质宇宙的各个成分——物质(matter)、能量(energy)、空间(space)、时间(time)——我们称之为MEST——得以提高生存性。个体其实就具有一股想要物质宇宙生存的推动力。
无论是个体的发展,还是社会共同的进步,好像都能在以上的六种推动力中有所体现。而且,你有没有感觉到,你的学习能力越强、你的知识越丰富,你所具有的推动力就越大,为社会、为人类也是为了你这个个体所作出的贡献也就越大,我们不就觉得更加欣慰吗?
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学生,都有过许许多多的老师。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我们在集中精力学习知识时,是不是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有机会改正吗?我说有,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现在强调的是“终身学习”,我们只要坚持它,就总有机会重新学习、重新开始。当然,不去重新开始、不去浪费时间,不是更好吗?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将自己或其他人多年来好的学习经验总结起来,让其他人去借鉴和体会,以期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走“直线”。在书中我特别强调了“三位一理”的学习理念,就是要提醒大家,学习是一个长久的、灵活的、可调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要你充分把握好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理清楚学习者、教育者和学习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坚持“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那学习绝对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像科学家一样学习”。这能做到吗?想想很难,但也很容易,通过对科学家们的深入了解,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家们都有要获得成功的坚定信念;科学家们即使“天资聪颖”,他们还是在刻苦、努力地学习;科学家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高招”,有适合于自我学习的方法。科学家们懂得如何利用学习环境;科学家们知道如何获得别人更好的指导;科学家们了解认识世界的难度,但他们有更大的雄心;科学家们通过正确的学习,可以达到别人不能达到的高度和领域。这些都是靠。天才”吗?我不禁想起了许多个科学家在成功之后讲给大家的话:“成功是99%的努力加1%的天才”,还有爱因斯坦的明言“A+B+C”……
类似介绍科学家的书真是太多啦。自己从小就读,在准备书稿的这段时间里更是读了许多。所以,自己在写作之初就力求要有“新意”,要使读者有真正的收获。如何办到呢?我从学习的基本过程谈起,从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东西入手,让你感觉自己也能总结出一些学习体会和学习经验之后,再去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成长和学习的,是不是学习的境界会提高一步呢?科学家能取得他们相应的成就,我们也能够通过学习得到我们的收获。最后,让我们一起去快乐地学习吧!
文摘第一章 “三位一理”的学习理念
学习是一种快乐。如果你发现你不能在学习中体验出快乐来,一般来讲会有两种可能。一个是你这个人出了问题,比如,你的智力跟不上学习的要求了;你的意志力不能克服不利的环境了;也可能是你根本就已经没有了“进取心”。另一种可能就是你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你不会学习了,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了,不清楚自己有没有潜力了或者是不清楚自己的潜力在哪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后者的问题。实际上,学习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你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兴趣。我们都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对学习连兴趣都没有了,就更谈不上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了。
我一直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说法。大概有95%以上的人,是没有什么智力上的差异的,那留下的5%或者是天才或者是天生的愚智,应该不是我们本书谈论的范围。那在芸芸众生中为什么还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呢?我们这样来看,首先,我们把每个人的智力看成一条高低相差不大的水平线,也就是说大家的“总智力水平”是相当的,但是这条“水平线”是有高低起伏的,有些人可能这方面比你突出,那他一定有其他方面不如你,这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家想想马拉多纳,他的球技可以说是世界一流,而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却很是一般。我们一定比不了他的球技,但可以在人际交往方面比他做得更好。其次,我们一生中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充分地发现自己。你暂时没有突出的成绩或者是一时的“技不如人”,那可能是你根本就站在了错误的“起跑线”上,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还没有充分发掘自我。大家都在讲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样一过,无形中也加大了我们发掘自我的难度。我一直很欣赏法国高等教育的“选拔”方式,“高中”毕业后大家都可以进大学学习,但是在大学中每年都有差不多50%的淘汰率,而那些被淘汰者我认为并不是失败者,反而他们可能是幸运儿,想想看,可能你的优势在工程方面,可你阴差阳错地上了医学院,当然是你被淘汰了;但如果真的把你“淘汰”到一所技术学院,难道说你不是幸运儿吗;第三,天上不能掉“馅饼”,也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身上具有某一方面的天分,但是你没有很好地努力,或者你努力了而你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或者你不能够持续地学习新东西,你也不会有出色的成绩。
学习的作用和目标,我想大家都是清楚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从很小就知道。而且,过去一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