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名著--复活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语文阅读,
作者: (俄)托尔斯泰著,侯红宇等译
出 版 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2页数: 314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171556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在涅赫柳多夫身上就像在所有的人身上—样,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个是精神上的人,他给自己寻找的仅是对其他人来说同样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外—个那就是动物的人,寻找的仅是他个人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天下所有人的幸福。
本书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小说通过马斯洛娃以及监狱中的“囚犯”蒙受的不白之冤,对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以及整个国家机构的反人民的本质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矛盾状况的镜子。
内容简介
马斯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从此将她推进堕落与不幸的深渊。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命被捕入狱。
十年之后,涅赫柳多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他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斯洛娃时,被她的凄惨遭遇震动,产生了忏悔心理。他承认自己“犯了罪”以后,决定为被冤判刑的马斯洛娃上诉申冤,借此拯救她,替自己赎罪。当涅赫柳多夫公爵奔波于权贵之门时,看见统治阶级与国家机器的蛮横无理,渐渐感觉到资产阶级的罪孽极大。忏悔与醒悟过后的涅赫柳多夫,觉得原先已经习惯的生活完全变成了罪恶。他开始愤怒,并开始揭露监狱、法庭、政府机关和官办教会的黑暗。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马斯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马斯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马斯洛娃尽管还爱着涅赫柳多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希蒙森结合。涅赫柳多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示。
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盂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和《哥萨克》。从60年代起,他的创作进入高潮,他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l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lo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目录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一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一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第三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书摘插图
第一部
一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集在一块不大的地方,而且千方百计把他们居住的那块土地毁坏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把石头砸进地里,害得任什么植物都休想长出地面,尽管出土的小草一概清除干净,尽管煤炭和石油燃烧得烟雾弥漫,尽管树木伐光,鸟兽赶尽,可是甚至在这样的城市,春天也仍然是春天。太阳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没有除根的地方死而复生,不但在林阴路的草地上长出来,甚至从石板的夹缝里往外钻,到处绿油油的。桦树、杨树、稠李树生出发黏的清香树叶,椴树上鼓起一个个正在绽开的花蕾。寒鸦、麻雀、鸽子像每年春天那样已经在欢乐地搭窝,苍蝇让阳光晒暖,沿着墙边嗡嗡地飞。植物也罢,鸟雀也罢,昆虫也罢,儿童也罢,一律兴高采烈。唯独人,成年的大人,却无休无止地欺骗自己而且欺骗别人,折磨自己而且折磨别人。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并不是这个春天的早晨,也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而赐下的这个世界的美丽,那种使人趋于和平、协调、相爱的美丽;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却是他们硬想出来借以统治别人的种种办法。
因此,省立监狱办公室里的人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就不是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在领受的春天的恩情和欢乐,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却是前一天收到的一份编子号吗、盖着官印、注明案由的公文,那上面要求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以前,务须把三名看押在监而且受过侦讯的犯人,一男两女,送到法院受审。在那两名女犯当中,有一名是主犯,必须单独押送。于是现在,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八点钟,遵照那个指令,看守长走进了女监的昏暗而恶臭的长廊。跟着他走进长廊的是一个女人,脸容疲惫,鬈发花白,穿着制服,袖口上镶着金黄色的丝绦,拦腰系一根蓝边的腰带。这是女看守。
“您是来提马斯洛娃吧?”她问,跟值班的看守长一起走到长廊上一个牢门跟前。
一看守长哗啷一响开了铁锁,拉开牢门,顿时有一股比长廊上还要臭的空气冲出来。他吆喝一声:
“马斯洛娃,过堂去!”说完,他又关上牢门,等着。
就连监狱的院子里也有新鲜的郊外空气,令人精神爽快,这是由风刮进城里来的。然而长廊上的空气却饱含着伤寒病菌,充满粪便、焦油、腐物的臭气,凡是新来的人立刻感到萎靡不振,心境郁闷。女看守虽然已经闻惯恶劣的空气,可是乍从院子里走进来,也还是生出这样的感觉。她一走进长廊,就忽然感到疲乏,困倦。
牢房里响起忙乱的声音,那是女人说话声和光着脚板走路的响声。
“我说,快着点,马斯洛娃,手脚麻利点!”看守长对着牢门喊道。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身量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出牢门,很快地转过身来,在看守长身旁站住,她里边穿着白上衣和白裙子,外边套一件灰色长囚衣。这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意让几绺蜷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这女人整个脸上现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她那双短而且宽的手和从囚衣的肥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白脖子都是这种颜色。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她把身子站得笔直,挺起丰满的胸脯。她走到长廊上,微微仰起头,照直瞧着看守长的眼睛,停住脚,准备着不管要求她做什么,她一律照办。看守长打算关上牢门,不料有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门里探出她那张苍白严厉的皱脸来。老太婆开口对马斯洛娃讲话。可是看守长把牢门抵住老太婆的脑袋关上去,那个脑袋就缩回去了。牢房里响起女人的哄笑声。马斯洛娃也微微一笑,转过脸去瞧着牢门上一个安着铁条的小窗口。老太婆在里边把脸凑到小窗口上,用沙哑的声音说:
“顶要紧的是别说废话,要一口咬定你的话不改。”
“只求好歹有一个解决办法算了,反正总不会比现在这局面要糟,”马斯洛娃说,摇一摇头。
“当然,解决办法只会有一个,不会有两个,”看守长说,露出做长官的人俨然相信自己讲话很俏皮的神色。“跟着我走!”
小窗口里露出来的老太婆的眼睛不见了。马斯洛娃走到长廊中间,迈着很快的碎步跟着看守长走去。他们顺着一道石砌的楼梯下去,走过比女监更臭、更嘈杂的男监,各处牢门上的小窗口里都有眼睛盯紧他们。然后他们走进办公室里,已经有两个持枪的押解兵在那儿站着。坐在那儿办公的文书员把一份沾满烟味的公文交给一个兵,指着女犯说:
“这个女犯交给你了。”
那个兵是下诺夫哥罗德的农民,红脸膛,有麻子,他把公文掖在他军大衣向外翻的袖头里,笑吟吟地向他的同伴,一个高颧骨的楚瓦什人,挤一下眼睛,目光盯着那个女犯。两个兵就押着女犯走下楼梯,往监狱的正门走去。
正门上的一扇小门开了,两个兵押着女犯跨过小门的门槛,来到院子里,再走出院墙以外,然后顺着马路中央穿过闹市。
马车夫、小铺老板、厨娘、工人、文官纷纷停住脚,好奇地打量着女犯。有的人摇着头暗想:“瞧,这就是跟我们不一样的坏行径闹出来的下场。”孩子们战战兢兢地瞧着那个女强盗,心想多亏有兵跟着她走,她现在已经不能为非作歹,他们才放了心。一个乡下人已经卖掉煤炭,在小饭铺里喝饱了茶,这时候走到她跟前,在自己胸前画个十字,送给她一个戈比。女犯涨红了脸,低下头,说了一句什么话。
女犯感到众人的目光向她这边射过来,就没有扭转头,悄悄地斜起眼睛瞟一下那些瞧着她的人。这种对她的注目,使她暗暗高兴。这儿的春天的空气,同监狱里相比,清爽多了,也使得她高兴。不过她已经不习惯于走路,又穿着笨重的囚犯棉鞋,她的脚在石块上走得很痛,她瞧着脚底下,极力想走得轻一点。女犯走过一家面粉店,门前有些鸽子走来走去,摇摇摆摆,没有人来欺侮它们。女犯的脚差一点碰到一只蓝灰色鸽子,它就扑拉拉飞起来,动着翅膀,飞过女犯的耳边,给她送来一股风。女犯微微一笑,然后想起她的境况,就沉重地叹一口气。
二
女犯马斯洛娃的身世是极其平常的。马斯洛娃是一个没出嫁的女农奴的女儿,她母亲在乡下随着饲养牲口的外祖母一起,在两个身为地主的老处女手下做工。这个没出嫁的女人每年都生孩子,而且照乡下常有的情形那样,孩子受过洗,而母亲却不给这种不受欢迎的、不需要的、妨碍工作的孩子喂奶,他们很快就饿死了。
已经有五个孩子照这样死掉。他们都受过洗,后来却吃不到奶,就死了。第六个孩子是同一个过路的茨冈私通后生下来的,是个姑娘。她的命运本来也会一样,可是事有凑巧,那两个老处女当中有一个到牲口棚里来了一趟,责骂饲养牲畜的女工不该把奶油做得有牛臊气。正好产妇带着美丽健康的娃娃在牲口棚里躺着。老处女为奶油骂了一阵,又骂她们不该让刚生过孩子的女人睡在牲口棚里,说完正要走开,忽然看见那个娃娃,就动了侧隐之心,表示愿意做孩子的教母。她果然给小姑娘受了洗,事后怜惜她的教女,常给那母亲送些牛奶和钱去,小姑娘就活下来了。两个老处女从此叫她“救下来的姑娘”。
小孩活到三岁,她母亲得病死了。饲养牲畜的外祖母嫌外孙女拖累,于是老处女就把小姑娘带到她们房中去。这个黑眼睛的小姑娘出落得异常活泼可爱,给两个老处女解了不少闷。
老处女是姊妹俩:妹妹索菲娅•伊万诺夫娜心地比较善良,给小姑娘受洗的就是她,姐姐玛丽亚•伊万诺夫娜却比较严厉。索菲娅•伊万诺夫娜把小姑娘打扮起来,教她念书,打算收她做养女。玛丽亚•伊万诺夫娜却说应当叫她做女工,做得力的使女,所以挑剔很严,遇到心绪不好就处罚小姑娘,甚至打她。于是小姑娘处在两种影响之下,直到长大成人,就成了半是婢女,半是养女。连她的名字也不高不低:既不叫卡特卡,也不叫卡坚卡,而叫卡秋莎。她做针线活,收拾房间,用白粉擦亮圣像的铜框,烤肉,磨碎咖啡豆,煮咖啡,洗零碎东西,偶尔陪两个老处女坐着,给她们朗诵书本。
有人来给她提亲,可是她一个也不肯嫁,觉得跟那些向她求亲的劳动人民一起生活未免太苦,她已经过惯地主家里的舒服日子了。
她这样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她满十六岁那年,两个老处女的侄子,一个大学生和家财豪富的公爵,到她们家里来了。卡秋莎暗自爱上了他,却不敢对他明说,甚至也不敢对自己承认。后来过了两年,这个侄子在奔赴战场的旅途中顺便到姑姑们家里来住了四天,在临行的前夜诱奸了卡秋莎,第二天塞给她一张一百卢布的钞票就走了。他走后过了五个月,她才确定她自己怀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