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宽容(宽容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史,
品牌: 俞思念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09709603
·条形码:978750970960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宽容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文化与宽容》内容简介:文化的本质和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跃迁的缘由,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和文化内在的演变逻辑。在民族历史上具有宽容品格的中华文化,获得了辉煌发展。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东方,并且植根于中国这块特殊的文化土壤时,中国的命运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向复兴和发展的伟大实践。通观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认识文化的宽容与跃迁的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时代方向,对于当今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对于认识文化的永恒价值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俞思念,1948年1月生,湖北汉阳县人。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届研究生,1985年博士研究生。1995-1996年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
编辑推荐《文化与宽容》是《宽容研究丛书》之一的《文化与宽容》,书中具体包括了: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历史、在文化问题的探讨中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的作用、伴随着新中国崛起的社会主义文化探索等内容。
《文化与宽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文化的本质和源流
一 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历史
二 文化的宽容是其不可移易的本性
三 文化的跃迁来自于文化的宽容
四 文化视角与文化观的特点和优势
五 文化的永恒价值是文化的宽容之源
六 在文化问题的探讨中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启示
一 近代中国文化面临的巨大冲击
二 近代中国的出路与文化走向的探索
三 社会主义作为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的早期反应
四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意识与活动
五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化是不是宽容的文化——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文化思想的解读
一 列宁对于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解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精华
三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的作用
第四章 文化的宽容在文化建设中呼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 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起伏
二 苏联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说明了什么
三 伴随着新中国崛起的社会主义文化探索
四 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建设上的主要经验
第五章 寻找宽容文化。寻找复兴之路——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一 从传统文化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的文化建设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集中体现
四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克服传统文化的障碍
五 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
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七 中华文化的宽容精神在现代文明中的实践
第六章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宽容文化
一 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作用被提到新的高度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时代中的回应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转变
四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五 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创新扩展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
六 和谐文化下中华文化的人文魅力
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支撑
第七章 当代中国文化的宽容与多彩
一 历史与文化走进现代校园
二 民族文化在世界潮流中再创造
三 化腐朽为神奇的商业营销策略
四 文化是沟通时空的桥梁和纽带
五 在历史与文化中寻找城市的真谛
六 和谐中华下的地域文化腾飞
七 荆楚文化的与时俱进与文化振兴战略
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件大事
九 古都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十 小结
第八章 文化的宽容与文化的未来
一 经济全球化不改变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
二 在时代浪潮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
三 面对不同文化冲突的理解和态度
四 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文化的宽容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视角
六 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意蕴
结语 当代文化的价值与文化的追求
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与光明前景
二 文化是财富的象征——未来文化新观念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宽容是一种世界观。”
“宽容为本,和而不同。”
这是我经常提到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可以大致概括我对“宽容”的理解。我认为,求“和”比求“同”更为根本。在这个世界上,“同”是相对的,“不同”是绝对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种族,各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如此等等,这是任何人、任何力量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不管时代特点如何,只要人类不想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就必须求得共存、共荣。因此,“宽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为宽容而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曾经因为不宽容而留下惨痛的教训。无论是从民族命运层面来看,还是从个人感受层面来看,抑或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我认为宽容研究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这是我编辑这套丛书的最初缘起。
自从20世纪90年代,我在华侨大学正式提出自己对宽容的理解以来,宽容研究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2003年开始,宽容研究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时期。
文摘第一章 文化的本质和源流
文化的本质和源流,在于它在生长和发育中不断交流、吸纳、碰撞、融合。这正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的表现。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交流、会聚都孕育着文化的跃迁;宽容性使文化得到质的飞跃。宽容,是文化的特点和本质,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认识和说明文化的这一本质特征,是本书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恢复和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解释的一项重要理论工作。
一 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历史
现代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既往的文明积累与现实的重新创造相融合的结果。传统文化秉承地理与历史的客观环境,汲收长时间的人文熏陶,连接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活动中的创造而来,又在客观规律和主观作用下向着现代化潮流而去。这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流转、延伸着的自然与社会过程。揭示这一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哲学作为人类认识工具的任务,更是不同文明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共同课题。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不是生活在一个大变动时代的人们,是体会不到的;而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又把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关于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复兴事业所提供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阔的。
文化是在相当长时间里留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经过积淀而相对固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由于“文化”一词的多重含义,我们可以从窄到广在宽泛的领域里来理解它的深厚内容。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从一般意义上分析问题时,可以把它看做与文明相等同的口径和概念;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在日常生活的直接层面上把它看成是精神现象和知识水平的指称。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思想、道德、艺术、风俗、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有机复合体”。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明,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原始人曾用一串贝壳挂在脖子上装扮自己,这就是一种文化意识。当然,在蒙昧时代,人们只能首先解决吃和穿的问题,到了生产有了结余,才能产生脱离体力劳动的文化人,出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所以,文化既是人类在生长中的一种本能,又是社会财富有了增加时的产物,社会能养活多余的人,于是文
……[看更多书摘]
后记在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后,心中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即对文化的深意和本质,产生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愿。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后,我对文化作为人们在经济发展后的追求和文化的目的,有了更深的思考。随后,接受“宽容研究丛书”的约稿,对文化的宽容做出探讨,就是一种自觉和自愿了。
把宽容作为一种人生观、一种世界观,并且提升到哲学的一般认识层次,是中国华侨大学校长吴承业教授的发现。他从自己的人生感悟而向更广泛的思想领域探索,希望将宽容的意义在更深入的考察中获得解析,形成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而关于文化的宽容和跃迁则是在这一命题下的延伸和论证,是从“宽容”命题中获得的灵感。地处福建省泉州市的华侨大学提出关于宽容的新命题,建起独具一格的“宽容论衡”网站,希望宽容的意义在更深入的考察中获得文化解析,这不是偶然的。对此,泉州人自有其地域的、历史的、人格的说法,用不着我来做介绍。在他们的启发和推动下,我有关文化的宽容及其前进的思绪逐步变成了清晰的写作计划。
时下,文化或文化学是一个被学者们关注的选题,有关这方面的成果众多。为保持后起研究的前沿性,本书注意到吸收已有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经验,以承接和推进原有的工作。书中参考和选录、改写的许多书报文章,虽已作了注明,但仍有可能遗漏。对这些作出奠基性理论贡献的学者,再次表示衷心感谢。我的同事于文俊、贺金浦、李炜等为本书写作提供了若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