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体制与改革,
品牌: 蔡立雄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709520/9787509709528
·条形码:978750970952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以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启动及其发展为背景,强调制度演进的整体变迁的视角.对近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进行系统的刻画,集中论述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博弈过程、演进方式、变迁绩效,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原因、主体、路径等理论焦点问题进行考察,得出了一些新结论,对农村制度改革和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蔡立雄,1973年生,男,汉族,福建漳浦人,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龙岩学院副教授。2008年6月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师从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并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全力从事制度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研究,先后在《经济学家》、《经济学动态》、《经济评论》、《改革》、《当代经济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光明日报》以及国研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等媒体全文转载;参编著作两部;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2项。
编辑推荐《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因而,这一问题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学者的普遍关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资助
目录
序一 何炼成
序二 邹东涛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逻辑思路
二 相关概念
三 基本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1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五 研究内容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制度经济学及其对农村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文献评述
一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
二 制度的经济功能
三 制度产生与演化的逻辑
四 制度经济学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理论中的运用和发展
五 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中的运用和发展
六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市场化、价格差异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一 经济市场化及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二 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市场化发展与制度变迁的中介
三 在转型经济中,政府是制度变迁的第一驱动力和保障力量
四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制度变迁的理论考察
第四章 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的测度
一 现有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测度的研究评述
二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三 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的具体计算方法
四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测定(1996-2005年)
五 2004年各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的相对进程
第五章 中国农村市场化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
一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演进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
二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与制度变迁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第六章 中国农村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与制度选择
一 人的行为与制度的起源和变迁的一般描述
二 农地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的可能选择集与收益成本分析
三 中国农村经济主体的制度选择与行为
第七章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一 主要新制度经济学家关于制度供求的基本理论
二 影响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需求因素分析
三 诺斯和樊纲模型的改进与影响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供给因素分析
四 制度变迁理论的修正与补充
五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第八章 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变迁
一 农户间合作与农村经济组织
二 市场化与中国农村传统的非正式组织的演进
三 市场化条件下的中国主要农村经济组织的变迁
第九章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
一 经济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二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绩效的基本描述
三 制度变迁与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四 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解
五 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村反贫困
第十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场新的大规模制度变迁
一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理论问题评述
二 经济市场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条件和原因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四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新农民、新组织
五 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分析
第十一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一 结论
二 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2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就进行了评价,认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因而,这一问题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学者的普遍关注。
文摘插图:

从效率无效函数估计的比较看,教育因素与效率的改进也无显著相关;制度因素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弱,这由于东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较高,市场发育比较成熟,资源配置已经比较优化,因而制度的增进效应可能衰退;而中部地区处于市场化中期,资源配置的增进效果比较明显;西部地区是市场化最落后的地区,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距离也较远,而且非贸易性要素比重较高,资源再配置能力较小,因而市场化效应不如中部地区明显;而且这项数据的得出更关键的是区内比较的结果,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内部结构相似性较高,效率差异较小,而中部地区分布非常松散,呈条状结构,效率差异也大,因而市场化演进的不同速度也就决定了制度的效率差必然较高。
在中国农业经济整体缺乏规模效率的情况下,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而目前技术进步主要由政府供给,因此决定农业发展地区差异的主要变量是技术效率,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是决定农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变量,努力发展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市场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后记本书是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成的,作为学习阶段的一个记忆,本书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观点和论述。到明年博士后出站时,我的学生时代行将结束,往事历历,感恩之心长留。
2005年,在我大学毕业十年和研究生毕业两年之后,基于对大学时代学习经济学梦想的追求和对何炼成教授的崇仰,我三度报考西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时给何炼成教授写了一首小诗:十年苦心志,三度西扣关,面壁图破壁,求佛向长安。作为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何炼成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为人品格,都将使我受益终生。从论文的选题、立意、架构形成到初稿及定稿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岁月无痕,师恩永难忘!
衷心感谢辛勤培育我的白永秀教授以及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组的所有老师,他们的鼓励和指导、授课与帮助坚定了我的学习的信心并为我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专业基础;衷心感谢姚慧琴、徐璋勇教授,他们为我在中国西部研究中心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指导;衷心感谢外语学院的王惠玲教授,她在学业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是我安心在西安学习的重要动力。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永生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