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禅学与诗学(暨南国学丛书)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诗歌词曲,中国诗歌,诗研究,
品牌: 张海沙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0479506/9787500479505
·条形码:978750047950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暨南国学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曹溪禅学与诗学》内容简介:岭南是禅宗发展兴盛的重镇,禅宗于唐代在岭南酝酿成熟后,向全国展开,“凡天下言禅者,皆本曹溪”(刘禹锡语)。中国佛教许多宗派式微之时,发源于曹溪的南宗禅最后流布天下,其影响溢出宗教界而波及其他领域。岭南特殊的地理文化背景对禅宗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岭南禅文化兴盛的现象、内在的特征及其宗教渊源与历史影响,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课题,《曹溪禅学与诗学》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张海沙,女,湖南益阳人。1977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岳麓山下,寒窗四年。1986年考入湘潭大学,师从羊春秋教授,获得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文研所,师从霍松林教授攻读唐宋文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佛教禅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研究。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并出版过《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创作》及《宋代文人心态史》等专著。
编辑推荐《曹溪禅学与诗学》:暨南国学丛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岭南地理沿革及禅文化历史渊源
第一节 岭南地理沿革及南越族特征
第二节 海上通商及海路佛教东传
第二章 达摩西来的禅文化意义
第一节 对达摩西来意旨追问的禅文化意义
第二节 达摩西来之意问答之间表现的禅风特色及诗意表达
第三章 禅的传播及慧能作为禅宗六祖地位的树立
第一节 禅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 慧能作为禅宗六祖地位的树立
第三节 慧能以后南宗禅的传播
第四章 影响南宗禅思想的佛教经典
第一节 《坛经》中的《金刚经》与《维摩诘经》
第二节 《金刚经》在唐宋时期的传播及被接受
第三节 唐宋文人的“维摩情结”
第四节 《妙法莲华经》与南宗禅“转法华”的方法
第五章 宗教革命与诗学观念的革新——《坛经》的诗美学意义
第一节 标举自性、推崇顿悟与重心性、重独创的诗美学倾向
第二节 直指人心、废除文字与诗学中“但见性情,不睹文字”
第三节 不拘坐禅形式、随顺通流,与诗学中自然任诞的追求
第六章 岭南贬谪诗人对禅学的接受及诗歌表现
第一节 宋之问对禅学思想的接受及其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张说的禅学思想及其诗歌
第三节 苏轼在岭南及与南宗禅的关系
第七章 唐宋文人对慧能和《坛经》的接受
第一节 唐代文人对慧能和《坛经》的接受
第二节 宋代文人对慧能和《坛经》的接受
第八章 岭南名相张九龄的岭南精神与佛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
第一节 岭南名相张九龄的岭南精神
第二节 张九龄的佛学思想
第三节 张九龄的诗歌创作
第九章 南宗禅主要宗派禅法思想及诗学影响
第一节 临济宗创造性思维特征
第二节 云门宗宗风与晚唐五代诗论及诗风
第十章 南宗禅对宋诗话著作《沧浪诗话》的影响
第一节 “妙悟”——艺术主体掌握的独特认识方式
第二节 不落言筌——创作主体的表达方式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暨南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初在南京创办的暨南学堂。其诞生是出于华侨教育的迫切需要。
我国古代不乏在文化和经贸上的对外交流,汉、唐、宋三朝尤甚。相比之下,明代虽有郑和下西洋,清康熙帝也对外来文化怀有很大的兴趣,但总的来说,这两朝多处于海禁时期。直到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大清朝封闭的国门,自此,海禁大开。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在东南亚和美洲的开拓,我国东南沿海的穷苦人民也因迫于生计而出国谋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不少政治流亡者流落到了东南亚,使得南洋群岛的华人大增。在世界风潮和国内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海外侨胞的近代教育也为之兴起。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改变了过去私塾义学的办学模式,相继办起了一批新式学堂。但由于地处南洋的此类学堂多缺乏师资和教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华侨中普遍出现了回国升学的愿望。
1905年,两广总督岑春煊派员前往爪哇和新加坡等地视察华侨教育,1906年,清政府学部再度派人到南洋调查学务,年底,电咨两江总督端方关于在南京办理爪哇侨生归国读书事,得到了端方的肯定。端方向朝廷上奏折,提出了南洋各岛和檀香山、旧金山等地侨民如有愿送子弟来宁就学,“并当一律收取,以宏教泽而系侨情”。清政府批准了这一奏折,招收侨生的暨南学堂遂于南京开始筹办。1907年3月,国内第一所华侨学校在南京鼓楼薛家巷诞生,因学生多来自南洋,故取《尚书·禹贡》中语:“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名之为“暨南学堂”。
文摘第一章 岭南地理沿革及禅文化历史渊源
第一节 岭南地理沿革及南越族特征
岭南,亦称岭表、岭外,指五岭(即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唐代贞观年间全国设十道、开元年间设十五道,其中就有岭南道。岭南道治所在广州。岭南的范围大约包括现在的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唐以前,岭南属扬州管辖。当然,亦有观点认为应属荆州管辖。
清代徐文靖所撰《禹贡会笺》卷五云:“杜佑日,自晋以下历代皆云:五岭之南至于海,并禹贡扬州之地。按:荆州南境至衡山之阳若五岭之南在九州封域,则以邻接壤宜属荆州,岂有舍荆而属扬?又熊氏曰:禹尝至会稽,并越地属扬州,亦甚矣。若会稽东南郡县及粤东八闽,唐虞时声教未通,贡赋不及此,皆秦汉后开辟,皆在海中。桂林八树在番禺东,则南粤交广,禹时已通声教者可知。《国策》吴起为楚悼南攻扬,《史记·南越尉佗传》: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张晏日:扬越,扬州之南越也。”
“南越”一词,始见于秦汉史籍。《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粤通。《史记·秦始皇本纪》还称过“扬越”,谓秦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说明秦时把南越包括在“扬越”之内。
后记着手这一课题的研究完全是因缘凑泊。
我于1994年夏,背负着唐代诗歌研究的手稿从西安来到岭南,落户广州。尽管结束了黄土高坡三年寒窗苦读来到发达的沿海地区,其时,心中却颇有些遭贬谪之感。
广州被称作花城,它以天上地下遍布全城的花朵迎接了我。这里不仅四季鲜花盛开,且四方鲜花云集。务实的岭南人对鲜花也有持续的热爱,那些买菜的普通市民常常从菜市场带一束花回家,鲜花仿佛是日常生活消费品。广州有高大的木棉花,又称英雄树。在钢筋水泥筑起的灰色楼宇之间,火红的木棉挺拔地灿烂地傲然地开放着。广州也有绚丽的太阳花,我在西安见过的。使我惊叹的并不仅仅是鲜花,还有广州的树木。在广州,你分不清哪是树哪是藤。再高大的乔木也会有柔软的枝条柔软的花朵柔软的果实,甚至有飘荡在空中的柔软的根须。而那些树皮,从光滑到近乎无皮直至层层叠叠似乎无限,每一种都会让你惊奇。至于那些藤类的植物,长得高大粗壮宛如参天大树。我曾到罗浮山,那是李贺笔下鬼斧神工的罗浮山,是苏轼笔下四季长春的罗浮山,山上的葛藤遮天蔽日,找不到尽头。岭南,很适宜于生物的繁衍生长。如果在广州城里碰巧有一个废弃的建筑工地或者是烂尾楼,不出三个月,它就会被牵牛花、狗尾巴草等覆盖,即使是砖墙再贴上瓷片,说不定哪个缝隙里就长出一枝三角梅,也分不清哪是花哪是叶,深红浅绿煞是好看。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