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静域一梦:张大千敦煌册(大风堂丛书)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作品,中国画,作品集,
品牌: 朱介英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303104505
·条形码:978730310450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风堂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瑰丽的静域一梦:张大千敦煌册》就是一本大千敦煌画集。书中收录了大量从未公诸于世的私藏大千敦煌临本,介绍并分析了大千敦煌之行的缘起、经过、贡献及收获。大千的敦煌之行,不仅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中国美术断代史以临本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更使人普遍关注敦煌艺术的文化价值;唤醒沉睡的敦煌,不仅是中国美术的一大福祉,更是中国文化递延的大幸,而大千确是功不可没的。大千的敦煌之行,是他绘画生涯的一大转折点,中年西上敦煌,临摹石室,振千年之颓势,开艺苑之新局,气象雄伟,著色瑰丽,使人物画为之一变,在这之前,他的人物画的得之细;这之后则阳刚既胜,而柔缛增,奔放斯练,而谨细转工。
编辑推荐《瑰丽的静域一梦:张大千敦煌册》:大风堂丛书。
目录
第一篇 大千与敦煌
敦煌美术
大千与敦煌的缘起
大千敦煌行
大千敦煌行的贡献与收获
第二篇 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
诸佛尊像
菩萨像
罗汉像
天部诸像
供养人像
参考书目
附录一 大千绘敦煌手印
附录二 《大风堂临抚敦煌壁画》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对于中国内地的美术界、艺术界乃至知识界来说,张大千的名字并不陌生。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是“五百年来第一人”。从中国传统文人画入手,张大千早年广泛临习唐、宋、元、明、清传统绘画,尤得石涛、八大山人精髓,其绘画题材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绘画风格兼通工笔、写意。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容方面,张大千俱能精擅;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方面,张大千卓有建树,可谓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
20世纪40年代,张大千潜心敦煌,三年发奋,遍临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朝的壁画,成绩斐然。正是由于从敦煌艺术中吸收了中国美术精华,遍学历代画技,张大千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绘画,并由此画风一变,成就了复笔重彩、古雅华丽的画风,从而在画坛名声大噪。于是,有了张大千与北方大画家溥儒(溥心畲)并称“南张北溥”的说法。
从1948年起,张大千开始游历世界,博采各家之长,创造出以唐代王洽的泼墨技法为基础、糅入西方绘画意识的泼彩画法,并创作了大批泼墨泼彩作品。一个画家的历史地位如何,关键是看他能否为自己及其时代创造一个独特的绘画风格。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既保持了中国画的传统,又结合半抽象的彩墨造型,创造出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新风格,从而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和地,张大干也因此在中国绘画史流芳百世。作为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绘画大家,张大千的艺术努力使西方艺术界更加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境界,苍茫深邃、雄奇瑰丽。于是,又有了张大千与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并称“东张西毕”的说法。
文摘插图:
第一篇 大千与敦煌
敦煌美术
敦煌,是中国对西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站,同时也是佛教从印度传人后,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汇处。敦煌石窟,即是在敦煌留下来的中国古代佛教信仰的一个具体的记录,它可以算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正是敦煌石窟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更保存了从5世纪起到14世纪一千多年的佛教艺术作品,包括雕塑与壁画,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集大成之处。当然,对于美术史而言,最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美术史保存了一段极为珍贵的北方文化艺术遗产。除了莫高窟之外,在安西榆林还有一个榆林窟,也封存了许多唐代以及后期的壁画,榆林窟距离莫高窟不远,与莫高窟有姊妹窟之称,两处均处于古敦煌郡境内,故两者统称为敦煌石窟。敦煌石窟的雕塑、壁画由于敦煌地处边陲,加之兵灾人祸的隔绝得以保留下来。
目前莫高窟所存的最早建筑是北凉时代所建。莫高窟自从公元336年建窟之后,历代兴建不绝,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的兴筑,故其保存的史料、文物贯穿了十个朝代的形制,据李义修佛龛碑文记载,至大周圣历元年,已有一千余龛,历经一千七百年来的天灾与人祸的毁损,现存492龛,据历代图像排比及风格划分,有北凉7窟、北魏8窟、西魏10窟、北周15窟、隋80窟、初唐44窟、盛唐80窟、中唐44窟、晚唐60窟、五代32窟、宋34窟、西夏67窟(其中有一批回鹄窟)、元10窟等,洞窟中保存着大量的雕塑和壁画,这些石窟实际上就是历代艺术的博物馆。
榆林窟兴建的时代比莫高窟略晚,因此窟中所列的壁画、彩塑等内容是在唐代至元代之间的作品,也因此绘画及造型技巧上比莫高窟某些早期开凿的要来得成熟,且在使用色料及调制技术上也比较优越,榆林窟的壁画风格也比莫高窟更齐一。
后记上个世纪最后一年(2000年)元月二十二日清晨一时三十分整,先父孙云生先生辞世。先父弥留之际,犹再三叮咛,希望我能够继续他生前未完之事,将太老师张大千先生所托付的千余幅粉本,加以整理、诠释,并尽一切可能公诸于世,以完善的方式,将大风堂的精神以及大千先生为中国近代美术所做的贡献,作最具体且完整的呈现,期使大风堂的薪火有所传承。
太老师大干先生一生投身绘画事业,纵横中国画坛近一个世纪,不但为中国近代美术史立起一支璀璨的大纛,也在西方艺坛激起硕大的一片涟漪;不仅在中国现代水墨画发展史上写出光灿的一页,更在世界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刻上了一道鲜明的东方绘画的印记。大风堂的绘画风格,在大千先生及家父相继辞世之后,顿时出现无以为继之窘境。父亲临终时的叮咛,声声响彻我午夜梦回的耳畔,父亲将毕生的珍藏——大千先生的粉本亲手交付予我,这份责任何其沉重,令我倍觉薪传递延的艰巨,更因为我之所学并非绘画,无法一肩担起延续大风堂血脉的使命,倍感汗颜。我只有谨慎地、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将这些无价的遗产加以整理、编印成书,借以将大风堂的薪火传播出去。虽然举步维艰,但是我相信这样的方向,应该是踏实和正确的。
本套丛书很多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由朱介英兄负责,初稿也由他执笔。这七八年来,介英兄一直契而不合地为整理工作搜集资料,翻遍了台北的图书馆、出版社、文物馆,甚至于到旧书摊苦苦搜寻有关大千先生作品之片言只字,大到已绝版的图书,小至剪报、印刷画作,虽然无法收集到流传出去的所有大千画作,但也有十之七八,将之与大千先生留下来的粉本相对照与印证,数据相当丰富,为研究大千先生的学画进程、真正透彻大风堂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