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轮胎“特保案”悬而未定,欧盟针对中国汽车铝合金轮毂的反倾销已经正式在欧盟贸易委员会立案调查。专家认为全球经济尚未恢复,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措施却再掀高潮,这种现象干扰了正常贸易秩序,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
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日前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中国也是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国。中国出口货物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面对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所以它遇到的贸易摩擦比较多也是正常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张军生告诉记者,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关于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一直较多,诉讼不但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保护本国行业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容易对原有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他说,如今由于国际总体经济形势不佳,许多国家的经济未触底,所以急于保护本国经济,更重视国内企业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因此,现在的摩擦发生的比以前更频繁。
最近的一系列针对“中国制造”的指控还包括中国出口的钢索和钢缆、葡萄糖酸钠、紧固件、电热毯等。“中国制造”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各种各样的调查,指控的理由无非是“中国出口产品对当地相关产业造成损害”,从而威胁当地的就业。
然而中国业界对此并不认可,例如铝合金轮毂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熊传林认为,中国企业以高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向欧盟出口铝车轮,本质上并没有构成倾销。同时,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铝车轮占欧盟市场的份额不足8%,并不会对欧盟产业造成损害,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专家认为一些国家滥用表面上不违反世贸规则的贸易救济手段实行保护主义。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贸易保护主义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损人不利己。这样做只会更加降低民众的信心,不利于经济的复苏。
张军生说,外国政府希望中国政府增加进口以拉动全球经济复苏,WTO也认为拉动经济的引擎在亚洲,而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过于强调出口,则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他说,另一方面,由于部分WTO成员国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所以计算中国产品的成本时不采信中方的数据,而使用其他替代国家的经济数据。如果替代国家的成本比中国高(在实际情况下大都如此),那国外政府所认为的中国产品成本将高于实际成本。欧盟和美国故意“合理”利用这些规则,使反倾销调查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