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等通信业领军人物对“物联网”概念的频频阐述和展望,“物联网”在我国已由理论研究、标准制定为主的阶段,逐步走向产业化商用阶段。
我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刘海涛介绍,物联网又称传感网,从用户和产业的角度定义,称之为“物联网”,而从技术实质层面定义,则称之为“传感网”。
“一种将物物联接起来的网络”是王建宙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一文中对物联网的定义;我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刘海涛则把物联网概括为“物物互联、感知世界”。
同发优势:1999年
如果我们追溯物联网的历史,会发现虽然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但从正式理论研究开始,我国的研究进程一直保持与国际同步甚至局部领先。
中国移动技术部门的袁女士向本刊介绍了物联网发展历程。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这一概念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这本书里面,比尔·盖茨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广泛重视。
“物联网”概念的真正提出是在1999年,由EPCglobal的Auto-ID中心提出,EPCglobal联合GS1、Wal-mart、Hewlett-Packard等100多家组织和公司建立联盟,进行物联网研究与开发。中兴通讯RFID标准总监王立博士告诉记者,物联网概念的最初提出,是以物流系统为背景的,利用RFID技术对物流系统进行数字化管理,而今演变为推广全球物品的数字化。
我国也是从1999年开始进行物联网的研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市场总监王楠表示,“我国对物联网的研究与国际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同等水平,部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首次亮相:“智慧的地球”
“物联网”从理论研究到规模商用实践,历经近十年的时间,这其中有三件标志性的事件。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该报告指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业界普遍认为,上述报告标志着世界范围“物联网”时代正式来临。但“物联网”技术要想真正实现商用,必须依靠各国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行动。
2008年底,IBMCEO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等各种物体中,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
这一概念的提出正值全球经济危机和美国总统大选,有着“克林顿利用互联网革命把美国带出当时经济低谷”美好回忆的美国公民,也认可了倡导“智慧的地球”的奥巴马。
今年1月,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将IBM“智慧的地球”概念(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此外,日本、韩国等也分别提出“U-Japan”、“U-Korea”战略。
技术领先、产业落后
在我国,虽然“物联网”这一概念被公众知晓始于温总理今年8月考察无锡时,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突破的殷切希望和“感知中国”中心的设想,但事实上,从1999年至今,我国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已攻克大量关键技术,取得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话语权。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我国主要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从1999年开始相关研究。相关负责人介绍,物联网要大规模发展,标准化是前提,近十年来,我国在物联网标准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负责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是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该工作组自2007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国内与国际的同步标准化工作,参与了ISO/IECJTC1(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等多项国际研究活动,并获得了广泛认可。
此外,我国专家还积极参与IEEE802.15.4的标准制定和研究。目前经在15.4c,15.4e,15.4g等工作组里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大部分提案也已被采纳。
不过,相关专家认为,标准化与规模商用仍有相当距离,目前国内外仍未形成成熟的物联网商业应用,“还处在积累阶段”。“国外在商用进程上领先于中国,不过只是在设备或上层应用领域形成小规模的应用,距离‘多网融合’的最终设想还很遥远。”王立博士表示。
(责任编辑: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