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成立的国内互联网“妈妈陪审团”日前正式上岗,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网方式,再度受到业界和媒体的关注。60人组成的“妈妈评审团”日后将对国内互联网上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进行举报、评审,并最终形成意见给予相关部门。然而,业界不少分析人士表示疑惑,虽然妈妈作为孩子“天生的保护者”,但她们能否胜任国内互联网内容的“评审”呢?另外,色情低俗的标准因人而异,是不是“坏网站”,怎能凭妈妈们的一句话来判断?
从2009年开始,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网络管理新规定与办法。然而,当中颇有几条备受质疑。同时,不少“吹风”多年的规定,至今还是半掩琵琶,相关部门欲语还羞。中国互联网的管理与规范就在跌跌撞撞中前行。 文/记者 文静
怪象一:
妈妈评审团
由北京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去年筹划并组建的“妈妈评审团”正式上岗。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介绍,该“妈妈评审团”由60人组成,是从社会招募志愿者后通过筛选产生的。这60位妈妈将在一年的聘期内对互联网上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进行举报、评审,形成处置意见反映给相关管理部门,并监督评审结果的执行。妈妈评审团将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为基本原则。
同时,相关部门正在为妈妈评审团开发一个类似论坛一样的网上工作平台,成员们可以在这里提交举报信息,针对某一个信息进行评审。
在这个“妈妈陪审团”的概念诞生之初,便受到了各方的非议。其中,在妈妈评审团本身是否权威,何谓“坏网站”的标准等问题上,不少资深的业界学者深表怀疑。一些业界学者表示,妈妈这一社会角色可作为“打击互联网黄色低俗信息陪审团”中一员,但不可代表整个“陪审团”,妈妈们的价值观各有不同,对“低俗” 的标准亦不尽相同,“‘妈妈陪审团’以保护未成年人为由,最终监护的不止孩子,几乎是所有中国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