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革命
文_河伯
2008年,我所在的互联网公司还在讨论,鉴于多半的学生用户都用手机上网,我们得开发基于网络的产品版本,至少要考虑网络的应用习惯。如今,专门为手机开发的互联网产品不仅成为标配而且渐成主流,在诸多网站采取宽屏支持新一代的电脑屏幕升级之后,开发者们再也没兴趣关注幅度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屏幕,转而研究小的、虽然分辨率不断增加的屏幕。
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这个更小的屏幕映衬出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更多的商业价值,而是整个社会的未来,换言之,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区别绝不是用电脑上网还是用手机上网这么简单,移动载体不仅继承而且正极大地提升互联网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这才是它划时代意义的最终落脚点。
流动的社会
令创业者与投资人欢欣鼓舞的是,手机终于将人的行为与个体特征真正地结合起来,这使得过去只能基于网络行为的广告体系变得更为清晰,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空间定位功能,手机互联网凝结在个体特征之上的不仅是手指产生的网络行为,而且包括人所产生的真正的行为,随时随刻,我都知道你在哪里,你在干什么。
这挑战了很多人的隐私观念,特别是那些用“开会”作为借口搪塞老婆的中年男人。不过,既然我们已经走上了将所有信息贡献给赛博空间这条路,我们就时刻准备着名义或者实际上放弃我们的隐私权利。
如此种种,手机带给社会的变化不一而足。但它带来的更多。
手机互联网使得一切行为的发生都变得简单,简单,即意味着主动性与参与性的增加。我们只看到手机带来的随身性与即时性,而往往忽略针对性的互联网设计为这些优势带来的承载力。
试想,如果都是事后才把照片导入电脑观看,手机战胜数码相机的成算是不大的,但手机通过互联网以及之上的微博之类的应用,为自己摄影与摄像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落脚点(继静态图像之后,手机作为动态图像的信息接入点与互联网服务结合指日可待)。
所以,与其被动地修正隐私保护协议,不如正视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用户主动性的提升以及新的隐私观念,更有价值的是,当用户的主动性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时候,信息真正将以“流”的形式涌来,它们不仅有明确的意义,而且有明确的先后顺序,真正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所思所想所见所为。
社会学家在试验了各种关于社会的隐喻之后,选择了音乐来表达社会形态与内容多彩绚烂但不离主题的变化方式。现在,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这些社会的音符终于可以被捕捉到了,这恐怕是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社会意义了。
通灵网络
这个移动互联的未来不仅仅是手机这一个图景,而是一种人的随身设备,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了Mobile one的概念,它结合了身份证、银行卡、扫描器等等超出电信服务的功能,只是这三五年来,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在技术领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还没有来得及实现跨界的个人信息整合。
当30亿人手持手机的时候,我们终于还是迎来了一个没有隐私没有自由的社会吗?如果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组织愿意这样做(运营商?),我们就面临这样的危险,但当信息足够丰富与“原创”的时候,这样一个组织恰恰不可能存在了。
举例来说,在手机只是信息接收终端的年代,运营商很接近一个超级组织者的角色,给谁阳光洒谁雨露让谁断线,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而手机拥有主动创造力并且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时候,它便极大地放大了互联网获取、传播、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
原初的社会是万物有灵的社会,人们通过某种神秘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只是如今的这个社会组织超越了时空,麦克卢汉有所谓“通灵社会”的说法,其感性描述的信息传播恰如我们将在移动互联网中所发现的,如洋流一样的信息。可是,他没预测到手机是这个社会的支点。
或许手机本身作为一种装备并不重要,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需求我们这样做,手机也就应运而生,我们借此将社会智慧集合起来,所以,我很想不通为什么《黑客帝国》中的接入点是固定电话这种很容易被监控的东西,手机这类装置使得信息不是集合在一个或一组临近的节点上,而是每一个可能的接入点上。而且,在我们没有将芯片与虚拟现实感知直接置入人体之前,包括手机在内的移动互联的随身终端,将扮演着这个通灵社会接入点的角色。
借助手指的革命,移动互联网团结了全人类,由此,我们有希望借此重新捕获一个更有意思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