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领土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蒙古领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
国名: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地为浅蓝色,旗面中间是一轮金色的太阳,其下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靠旗杆一侧有一垂直竖条,为哈萨克传统的金色花纹图案。浅蓝色是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花纹图案常在哈萨克民族的地毯、服饰中见到,它显示出哈萨克人民的聪明和智慧。金色太阳象征光明和温暖,雄鹰象征勇敢。哈萨克斯坦于1991年12月独立后采用此国旗。
国徽: 呈圆形。圆面中间是哈萨克人的毛毡帐篷圆顶图案,两侧为骏马,上端是一颗五角星,下端的饰带上用哈萨克文写着“哈萨克斯坦”。
国家政要: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abishevich nazarbayev),1991年12月出任哈独立后首任总统,1999年1月再次当选,任期至2006年。
人口:1484万(2001年1月)。哈萨克斯坦是多民族国家,由131个民族组成,主要有哈萨克族(53%)、俄罗斯族(30%)、日耳曼族、乌克兰族、还有乌兹别克、维吾尔和鞑靼族。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还有东正教、基督教、佛教。哈萨克语为国语,俄语在国家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与哈语同为正式使用的语言。
首都:阿斯塔纳 (astana),有人口31.9万。 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akmola),1997年12月10日正式取代阿拉木图(alma-ata)成为首都,1998年5月6日改为现名。
自然地理: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为地处中亚的内陆国,西濒里海,海岸线长1730公里。东南连接中国,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多为平原和低地。属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9℃至-4℃,7月平均气温19℃至26℃。
简史:公元6世纪中叶—8世纪建立了突厥汗国。9—12世纪曾建奥古兹族国、哈拉汗国。11—13世纪契丹人和蒙古鞑靼人侵入。15世纪末成立哈萨克汗国,分为大帐、中帐、小帐。16世纪初基本形成哈萨克部族。18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帐和中帐并入俄罗斯帝国。19世纪中叶以后,哈全境处于俄罗斯统治之下。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0年8月26日建立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5年4月19日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10月25日,哈萨克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10日更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16日通过《哈萨克国家独立法》,正式宣布独立,21日加入独联体。
政治:宪法规定哈是“民主的、非宗教的和统一的国家”;为总统制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是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基本方针并在国际关系中代表哈的最高国家官员,是人民与国家政权统一、宪法不可动摇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象征与保证。国家政权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立法、司法、行政三权既分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总统为任期7年。总统任命的总理、副总理以及外交、国防、财政、内务部长和安全委员会主席需经最高苏维埃同意。议会是国家最高代表机构,行使立法职能,由上下两院(参议院和马利日斯)组成,上院任期6年,下院任期5年。主要职能是:通过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并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意总统对总理、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总检察长、国家银行行长的任命;批准和废除国际条约;批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计划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等。在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两次拒绝总统对总理任命、因议会两院之间或议会与国家政权其他部门之间无法解决的分歧而引发政治危机时,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议员由选民以直接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经济:以石油、采矿、煤炭和农牧业为主,加工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90多种。钨储量占世界第一位,铬和磷矿石占第二位。铜、铅、锌、钼和磷的储量占亚洲第一位。此外,铁、煤、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较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00亿吨,煤储量为39. 4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1700万亿立方米。森林和营造林2170万公顷。地表水资源530亿立方米。湖泊和水库7600多个。
军事:总统对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和平时期由国防部通过总参谋部对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国防部负责组织国防建设、制定和实施军队建设和发展规划,为部队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装备保障。总参谋部为平时和战时的主要军事指挥机构,负责部队的训练、动员和作战指挥。下设陆军、空军二个军种。另有民族安全委员会边防总局、共和国近卫军、内务部队等其它军事力量。
新闻:截止2000年底,哈共有新闻媒体2500家,报刊1500种,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600家,各类通讯社15家。主要报刊有:《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主权哈萨克斯坦报》(哈文)、《全景报》(周报)、《实业周报》和《商队周报》。拥有用俄、哈、维等多种语言播音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俄语播出占80%以上。国家级官方电台有2家,共4套节目,每天播出时间近80个小时。3个国家级官方电视台及20多个地方政府和非官方商业电视台每天转播俄罗斯9家电视台的节目。《哈萨克斯坦通讯社》是唯一的国家通讯社。
外交:实行以巩固独立和主权为中心的务实、平衡的外交政策,重点是俄罗斯、美国和中亚国家。将自己定位为“中等地区大国”。作为无核国家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1700万人口由130多个民族组成,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约占百分之四十四,俄罗斯族人口约占百分之三十五。
哈萨克斯坦国名来自其民族称谓。“哈萨克”一词在乌兹别克语中意为“解放了的农奴”。哈萨克人原是乌兹别克人中的一脉,他们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性格刚毅粗犷,逐渐形成一个民族,并以“哈萨克”作为民族的名称和国家的名字。哈萨克斯坦早在公元6世纪就建立了突厥汗国等封建国家,15世纪建立了哈萨克汗国,19世纪中叶并入俄国,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0年成为一个自治共和国,1936年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16日正式宣布独立。
哈萨克斯坦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己探明的矿藏有90多种。钨的储量占世界第一位,铬和磷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铜、铅、锌、钼和磷的储量均在亚洲首屈一指。此外,石油、天然气、煤和各种盐的储量也很丰富。采矿业、黑色和有色冶金是其主要工业部门。农业和畜牧业也比较发达,盛产含麦胶的金色硬粒小麦等良种小麦,年谷物产量2000万吨上下,粮食自给有余,是原苏联的“粮仓”之一。哈萨克斯坦历史上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畜牧业在其农业总产值中约占百分之六十,主要饲养羊、牛、马、骆驼和马鹿等牲畜。著名的拜科努尔宇宙发射中心和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基地都在哈境内,1992年开通的欧亚第二大陆桥也穿越其境。
哈萨克斯坦历史名城阿拉木图是一座风光独特、令人神往的。它位于天山外伊犁阿拉套山脉的北坡,市区满目苍翠,郊外峰峦起伏,远处天山顶上白雪皑皑,城内高层建筑鳞次栉比。源自崇山峻岭的溪流穿越市区及近郊,留下一片丰土沃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漫山遍野都是果园,尤其是苹果园。这里产的大苹果香甜可口,远近闻名。在哈萨克语中,阿拉木图就是“盛产苹果的地方”或“苹果城”的意思。由于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
著名的拜科努尔宇宙飞船发射中心和苏联时期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基地就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正是从这里驾驶着载人宇宙飞船飞向太空。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也是在这里试爆成功的。
中哈两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就途经哈萨克斯坦。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有着17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两国于1992年1月3日建交。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西濒里海,北临俄罗斯,东与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连,南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国土面积271万多平方公里,多为半沙漠低地和丘陵,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家。...
参考资料:ks.cn.yahoo.com/question?qid=1...
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