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不足1.3万人。90%以上居住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村(后甘、梅合并)和刘集乡的高李村一带最为集中。这里梁峁、沟壑、山谷、河谷交错纵横,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是一块宜农宜牧的理想之地。
保安族以色目人为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回、藏、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互相交融发展,历明、清两朝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根据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 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体发展 而来的。保安族名称是由地名而来。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同仁县设置了保安 营,修建了保安城,当时住在这里的有青海的吐蕃、土族,甘肃的回族、蒙古族和从河州(今临夏)来这里屯垦戍边的官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 族名
“保安”是保安人的自称,旧称“保安回”,来源于地名。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青海省同仁县附近修了保安城堡,设置“保安营”。居住在那里的人便被称为“保安人”了。新中国后确定了此族名。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为1、221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一带。另外在临夏县城郊也有少数保安人散居。
历史由来
保安族原是13世纪后,随“西域亲军”东来这里的已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先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长期与当地回、东乡、撒拉、藏、汉等民族交往、通婚而逐渐形成。明初定居青海同仁县境隆务河一带,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当地设“保安站”,修建“保安城”,应招戍边,遂以地名为族名。清初隶西宁镇统辖,乾隆以后,改属循化营隶兰州府。同治初年东迁今地。清末民初属河州,处在封建军阀马步芳等统治下。
语言文字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系,与东乡语比较接近。其语言还受汉语的影响。现在保安人很多都讲汉语。保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宗教文化
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少数人信奉新教。
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保安花儿”优美动听,独具一格;能歌善舞,舞蹈融合了藏族某些特点。造型艺术较为发达,妇女擅长剪纸,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均刻有十分别致的花纹或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画。
习俗及社会
婚姻及社会习俗深受宗教影响,又保留着某些蒙古族的习惯,喜爱摔跤,善于骑射,好抢。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服饰和附近的回、东乡等族基本相同,婚礼一般都选择在伊斯兰教历的“主麻田”(每周星期五)举行。到女家举行婚礼和请阿旬念“尼卡哈”,并举办宴席,进行娱乐欢庆活动。通行土葬。
保安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副业。农作物以大麦、小麦、玉米、养麦和山药为主。所制“保安刀”选材精细,外形美观,锋利耐用,闻名于西北诸省。
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