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剧”这个概念显然跟“注水肉”有一定的渊源,意思应该就是指一部电视剧的内容空洞无物,情节拖沓冗长。据悉,电视剧开播时与剧本原定的集数不符的情况较为常见,“注水剧”,就主要是针对剧集加长的情况而言的。2006年李保田与《钦差大臣》对簿公堂就是因为认为该剧在后期制作时“注水”,将原来的30集扩到33集。这使得《钦差大臣》成为了近年较有名的“注水剧”。
片方追求利润最大化
据了解,目前国内电视剧市场中的“注水”现象的确相当严重。广东卫视编播部副主任肖枞指出,电视剧生产是商业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必定导致“注水剧”大量产生,“大部分电视剧都是按集数来定价的,因此在商业利益上当然是长剧对于片方更加有好处。集数多了,电视剧的总价就高,当然会引起不少片方趋之若骛。”
买剧也有“潜规则”
有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一些“注水剧”多拍的那几集是为电视台的购剧人员拍的,“说白了就是给回扣。权力决定腐败,这成为中国电视剧市场的一个公开的潜规则。”此外,加长电视剧的篇幅还有利于培养长期固定收视群,以提高收视率,增加电视台广告收入,所以电视台往往也不会拒绝“注水剧”。另外播出单位考虑到电视剧若不到一定长度,就拉不到广告,逼得制片方加长电视剧,由此导致了电视剧质量的下降。
拍剧成本增加
也有影视公司表示,通过“注水”增加收入也是制片方的“无奈之举”。一位影视制片人说,这几年影视制作的成本不断增加,尤其是演员的片酬是导致制作成本加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且不说一线演员每集戏能拿到十几万的片酬,就连一些演了一两部热播剧的二三线演员的片酬,在一部戏的播出前后片酬都有可能成倍的增长。
此外,还有剧组其他职员的费用、拍摄场景租金等费用的增长。一方面是制作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电视剧的销售价格却并没有跟着水涨船高,因为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各地30多家电视台所构成的买方市场令制片方不得不挖空心思增加销售收入,而“注水”就是其中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