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十月,解放军大批武装渔船包围钓鱼台,向日本军警举出"钓鱼岛属于中国"的牌子,双方形成对峙。耿飚出面表示此事为偶发事件,将之化解。日本也"搁置灯塔申请案"。之后,日本右派在北小岛上立一灯塔,并要求日本官方承认,但遭拒绝。这是日本右派"实效占领"策略的开始。
1954,上海水产公司委托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船舶产品设计处进行设计。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要适应渔获对象的特性,结合渔场渔情,并能充分发挥渔轮的利用率,采取尾拖、对拖作业两者兼备的混合式拖网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吸取美式、日式渔轮的长处,并在渔捞设施中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生活条件等,使渔轮的各方面设施有所改善。设计于1954年四季度完成,交上海中华船厂制造。第一对渔轮于1955年11月竣工交船,上海水产公司当年即投入生产。这是解放后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对渔轮,被命名为"沪渔401、402"。该轮为钢骨钢壳铆钉结构,稳性为Ⅱ类航区;总长29.6米,两柱间长26.4米,型宽6.76米,型深3.65米,平均吃水2.95米,排水量259.12吨;主机功率184千瓦(250马力),航速8.5节;燃油仓容积11立方米,清水仓容积12.27立方米;配有6千瓦的主发电机和3千瓦的副发电机,供全船照明和用电之需;配有并联式4吨39米/分绞机一套供起网、投网、绞、收钢索用;并配有通讯设施及导航、助渔仪器,加强海上联络,正确掌握渔场。该轮作业方便灵活,船员的卫生、休息、膳食等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安全设备也改善很多,可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机械化程度提高,大大减轻船员的劳动强度,经实船使用具有航速快拖力大等优点,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渔轮,比原来的日式手操网渔轮有显著的进步。
1956年,求新造船厂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产品设计处设计和中华造船厂试造沪渔401的经验,先后二次修改设计,将部分船员舱移至主甲板下,缩短首楼的延伸,减小上层建筑的受风面积,提高抗风性能,以有利于拖网作业的航向稳定性,定为"113型"。
1959年,由求新造船厂试造沪渔350渔轮1艘,系257千瓦(350马力)艉滑道式单拖渔轮(VQX802型),总长36.64米,两柱间长31米,型宽6.6米,型深3.9米,平均吃水2.9米,第一次应用液压起网机。至1963年又造沪渔375、376、377、378共4艘渔轮投入生产。1965年又一对300吨级的802型渔船改装成物探船,命名为燎原一号、燎原二号。
燎原
总长米36.48总宽6.62米型深3.62米排水量300吨平均吃水3.0米1965年始用海军802渔轮改装上海求新船厂改装1980年5月退役
1959年12月~1960年12月,由海军101工厂和沪东造船厂制造船壳,由渔轮厂制造捕捞设备和动力装置,合作建造184千瓦(250马力)铁壳、对拖渔轮8艘。主机采用渔轮厂的6260型船用柴油机,功率184千瓦。该船前甲板作业,后甲板室改驾驶室,捕捞机械由主机前出轴通过伞齿轮传动。因船小船员工作生活条件较艰苦,没有继续建造。
1961年求新造船厂继续修改成为"801型"。此船为钢质焊接,横骨架结构,单甲板,单螺旋桨,首柱前倾,流线型平衡舵,前机型;主机采用求新造船厂和沪东造船厂生产的6267型船用柴油机;立式6缸4冲程,装有离合器,可直接倒顺车;额定功率151千瓦(205马力),主要渔捞设备为4吨/40米机械传动并联绞纲机(后修改为串联式),起放网集中后甲板操作,容易掌握。此为制式武装侦察渔船,统称运输船,入役舟山基地,兼捕鱼补充海军"给养"。1962年,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写信给总参谋长罗瑞卿,请海军给予支援,总参谋部决定从海军的运输舰艇中调拨两条排水量各为250吨的801型渔船给地质部使用。1963年夏,第五物探大队组织专门班子到上海沪东船厂接船,井安排船舶改装。年底两条船基本改装成功,李四光部长亲自题名为星火一号和星火二号,喻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火
总长29.6米总宽6.7米型深米排水量250吨平均吃水2.7米最大航速9.5节1963.12海军801渔轮改装上海沪东船厂改装1978年1月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