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2.20目录:图书,社会科学,人口学,
品牌:李嘉岩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7543836327
·条码:97875438363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1997年10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消除贫困日”发表的文告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目前有13亿人生活在生活费每天不足一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在发达国家,也有1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都集中在农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农村贫困问题,肩负着贫困的历史使命。
故本书立足于以人为本,包括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探讨反贫困,阐发反贫困的人口学视野——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反贫困。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提出这一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目的。第二、三、四章阐述了贫困理论与反贫困的人口学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五章来自实践的贫困调查报告是笔者通过利用假期深入到甘肃定西、贵州从江、安徽金寨和内蒙古和林格尔4个国定贫困县,运用抽样调查收集到的调查资料,完成的贫困调查报告。第六章农村贫困现状与贫困人口问题,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现状的考证,揭示贫困发生率下降与贫困缺口率扩大的趋势;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分布发生向西部和贫困乡镇集中,因而形成贫困人口分布失衡加剧的趋势。第七章适度人口规模与反贫困主要分析贫困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过快增长加剧困的内在机理和变动规律。第八章人力资源开发与反贫困,从农村贫困地区一般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健康素质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3个方面揭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和开发的重点。第九、十章人口迁移、人口城镇化与反贫困,重点分析农村贫困人口的一大基本特征:封闭和凝固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不相匹配,需要实施一定的人口迁移,加快人口城镇化步伐。
作者简介
李嘉岩,1971年10月生于安徽。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2年10月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研究。现任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主要从事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和一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媒体推荐
后记
本书是在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经过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忙碌之后.我终于给本书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此刻我丝毫没有完成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之后的那种成就感。这是因为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3年中,尽管我一直关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与贫困问题,但立足人口可持续发展、实施农村反贫困战略研究则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本书只能说明我对这一领域的涉足才刚刚开始,所以也就无成就之感,最多有一点点成绩而已。即使这一点点成绩也应首先归功于引导我走向这一研究领域的我的博士生导师田雪原教授。
感谢我的导师田雪原教授。3年读博期间,教授不仅指点我读了大量的有关人口的学术著作,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做人就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学问就要一丝不苟,就要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两个方面教授为我树立了典范。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教授给我改文章的那一幕,不仅耐心指出我文章的缺点而且连写文章的格式和标点符号也帮我修改。教授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实厚重的理论功底、清晰明快的文风、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不敢有丝毫放松。
教授很忙,但我的博士论文从选题、立意、结构框架到资料收集无不凝聚着教授的认真指点和热心帮助。为了弥补我调研经费的不足,教授从自己不高的收入中给予我资助,使我圆满完成了论文所需要的独立调查,为论文收集大量一手资料。论文定稿后,教授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地审阅,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恩师厚重,永生难忘。
我还应当把我的敬意和感谢献给关注我成长的师母吴阿姨,3年来师母不仅在我的生活上而且在我的学习上给了我许多帮助,使我顺利完成学业。
我同样应当感谢刘文璞教授、侯亚非副教授、尹志刚教授以及我的师兄李文副研究员。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给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并给予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刘文璞教授从我论文的选题到写作资料的收集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我还应该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各位老师们。在这3年里,他们给予我帮助、鼓励及指导。知遇他们,我深感荣幸。
我还应该感谢我的爱人夏慧萍女士及各位学友。3年中,我们朝夕相处结成了手足般的情义,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我各位学友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我最需要鼓励的时候是我的爱人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在我最困惑和沮丧的时候,是他们给予我慰藉和支持。
最后,谨以这份凝聚了我3年心血的答卷献给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所有人,他们永远都是我人生的老师,事业上的引路人和生活中的朋友!为此,我再向他们深鞠一
躬。
李嘉岩
2003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的静态分析。静态经济适度人口,是指在其他条件均相同时,在某一定点及其特殊条件下,达到有关经济目标时最适宜和最有利的人口规模。他强调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等条件的不变性,即静态性。动态经济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有关假定的经济目标来说,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的变动时最适宜的或最有力的。把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结合到适度人口分析是动态人口适度规模分析的一个特点。传统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会使从经济上确定的适度人口规模相对缩小。事实上技术进步的类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粗放型的技术进步,势必使适度人口减少。例如就耕种一块土地来说,工具的改进或生产组织的改进,能使耕种该块土地的人数减少,在同样土地面积上,用较少的人耕种可获得同样多的产量。而集约型的技术进步可使适度人口数量提高。如由于技术改进,用较少的原料和工时可以生产同样多的产品,或者由于工具的改进,同样工时和原料制造出更好的、耐用的、更受欢迎的产品。由于产品产量增加了,因而能养活的人更多了,从而使适度人口数量增加。
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舒尔茨对人口质量的分析方法是,把人口质量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来对待。这意味着它具有经济价值,获得它需要成本。人的行为决定着一段时间内人们获得的人口质量的类型和数量。分析这种行为的关键,是追加质量的收益和获得它的成本之间的关系。当收益超过了成本时,人口的质量就提高了。
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经济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主要探讨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和人力投资的成本与效益。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内涵,而且对于近30年来世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首次提出了“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的概念,强调教育、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通过两个家庭、两种投资的模型将这一思想形象地表达出来。195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Walsh)发表了《人力资本观》一文,从个人教育经费和以后收入相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收益,用教
育费用效益的分析方式来计算读高中和大学在经济上是否有利的问题。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在美国经济学会发表《人力资本投资——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