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48.30目录:图书,历史与地理,历史,民族史志,综合,
品牌:安德烈·比尔基埃
基本信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779 页码
·出版日:1998年
·ISBN:7108007843
·条码:9787108007841
·版次:2003年8月北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套装数量:3
内容简介
参加编写一著作上下两卷的,有各具专长的二十九位作者。他们相互呼应,打算绘出各种家庭形式和家庭规范演变的粗线条来,将连续性与断裂性的特点结合起业;同时也希望把一些文化选择和各不相同的历史进程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显示出来,第一卷论述古代社会,尚未开化的欧洲和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非欧洲文明的古典阶段。这一卷的特点是起源性质,囊括的时间很长。第二卷论述现代化的冲击——宗教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或社会方面——以及与统治地位的欧洲模式的比较。
作者简介
安德烈·比尔基埃,克里斯蒂亚娜·克拉比什-朱伯尔,玛尔蒂娜·雪伽兰,弗朗索瓦兹·佐纳邦德主编。
媒体推荐
序
每一种宗教都经历过分裂。佛教分裂为大乘和小乘,基督教分裂为东部教会和西派教会,伊斯兰教分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社会人类学也是要求很苛刻的一行,响应其呼唤前来的人当中,也不乏狂热分子。在家庭问题上使他们针锋相对的辩论,有时非常晦涩难懂,常常琐碎,又一直非常激烈,以至人们本想将这些人与斯威夫特[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作家,著有著名的寓言小说《格利佛游记》。——译注]笔下的那些人物相提并论:那些人在吃煮鸡蛋先吃大头还是小头的问题上分成两派,大头派与小头派打个不亦乐乎……半个多世纪以来,家庭问题上,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分成对立的两派。为了向创造了格利佛这个人物的作者表示敬意,我将这两派的各自人马,且称之为“纵向派”和“横向派”。
纵向派认为社会是始基家庭的集合体,每一个始基家庭有一男一女及他们的子女组成。他们说,始基家庭的这一至上地位建立在生物及心理基础之上。异性相吸,一种本能促使他们去繁衍,另一种本能促使母亲去养育自己的子女,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天性。如果始基家庭以天然的需求为基础,那么,它就是任何社会组织坚硬的内核,任何社会组织的主件。通过
扩展或衍生,其它的社会性关系似乎可归结为以下几种,这是一些生物学方面的考虑迫使你必须承认它为最原始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同父同母的子女之间的关系,作为同一子女或同一代子女的双亲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从拉德克里夫一布若文借用来的图表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占据首要位置。在“纵向”教条的信仰者看来,一代一代之间的关系是根本性的,相连续的一代一代头尾相接,便构成子孙代代相传的纵线,家庭这一现实首先来自其时间上的延续性:父母生出子女;子女成年以后,再生出子女。家庭被看成是一个组织,它体现了这种线性的忠实性,将一代一代连接起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最古老的、最深刻的情感激动的源泉,是他的体魄和个性形成的场所。通过爱,家庭将长短程度不等的先辈与后代系列的利害与义务结合在一起。从这方面说,似乎可以将家庭与经纱相比,由天性在织布机上将它整理好,以使社会料子得以织成。
而“横向派”教条的信奉者是将重点放在纬纱上。他们强调,事实上禁婚规定普遍存在,所以每一个家庭都由来自另外两个家庭的人结合而成,也就是说,每一个家庭的组成,都来自另外两个家庭的破裂:要建立一个家庭,必须由这两个家庭各自切除其一个成员。从这个新家庭出生的子女,以后又要脱离这个家庭,每个人再去娶或嫁一个人,组成另一个家庭,他(她)与之结婚的人,也是脱离了自己所出生的家庭。小型家庭,社会只容许它在有限的时间内存在,时间长短视不同情形而定,但总是有条件地存在。这条件就是组成这些家庭的人要移位,要送给别人或者还给别人,以便用这些家庭解体下来的部分,建成另外的家庭。然后这些家庭再分成一块一块。这样一种来来往往永恒的运动,使生物性的家庭解体,将这些家庭的成分远距离运送,再与其它成分结成一体,形成新的家庭,这一运动织成了横成联姻网。“横向派”的信奉者将这个横向联姻网视为力线,认为它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甚至由此产生一切社会组织。
……
编辑推荐
本书会引起今日读者极大的兴趣。人们再不会相信家庭是从最古老的形式开始,沿着单一的线条向其他形式演变了。相反,极有可能的是,人类强大的创造精神早已将几乎所有的家庭组织形式设想出来并且摆在桌面上了。
目录
第一、二卷
前言
序
绪论论家庭——用人类学的眼光看亲族关系与家庭
第一编 上古时代
第一章 史前家庭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初始经验
一个人在成为自我之前,是某某的“儿子”或某某的“女儿”……一个人总是在一个“家庭”中出生,别人通过“家姓”来辨认这个人,然后这个人才会从社会方面来说成为另外的一个什么人。到处都一样,孩子最初学会的词是“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那样重大,因为这指的是他的父亲和母亲。然后是其它的亲族称谓词语……这样便把人划分成了“自家人”和“外人”。但是这些“外人”也生活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那个家庭的成员。他们也和这个人一样,通过亲族称谓词语为他们的自家人所辨认出来。从这时起,怎么会不得出结论说,家庭是理所当然的,家庭也像语言一样,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标志,特别是怎么能不从自己的经历推论出、演绎出:在任何社会中,对所有的人,家庭大概是一样的呢?
人类学将对同一性及相异性的这一思考化为自己的思考,重视对这些相近的和遥远的家庭世界的深入探察。但是,人们可以预料到,人类学并没有一下子就找到合适的距离,采用良好
的作法。
对于这一学科的漫长探索,我们在这里必须简要地叙述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人脱颖而出。一个处于这个学科的初起阶段,他就是刘易斯·亨利·摩根;另一个处于这个学科的当代终结阶段,这便是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
摩根在纽约当律师,为易洛魁印第安人辩护。他在1871年发表了“Systems of Consanquinity and Affinity of the HumanFamily”[英文:《血亲体系及人类家庭的相似性》——译注]一书,著作列出了古代或当代人类集团亲属称谓词语的总表。这些词语是作者耐心搜集来的:或到美洲印第安人部落中去直接收集,或通过与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人通信收集得来。摩根向这些人提出了确切的问题,这些人同意回答他的问题。摩根很有道理地假设这些称谓是所有社会中可行的家庭关系的基础或根据,它们构成可由同一条规律归纳起来的关系整体,并且形成了体系。既然人们到处都使用亲属称谓,拥有一个体系而且采取家庭形式,于是摩根提出了“人类家庭”基本单位的思想。
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他那个时代——进化论大获全胜的十九世纪末的人,摩根也根据这些群落对亲属的称谓词语,将群落文化按进步程度排列起来。例如,他假设,如果在哪一个群落里,用同一称谓来称呼父亲的所有兄弟,这就标志着这种文化无法辨认出谁是真正的生父,很可能某种群婚形式曾占主要地位,群婚之前大概有性杂处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