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4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新闻,新闻学理论,
品牌:邵志择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7308030482
·条码:97873080304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媒体推荐
书评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也是传播社会,媒体社会。培根在1905年说:“如果船的发明被认为十分了不起,因为它把财宝货物运到各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夸奖书籍的发明呢?书像船一样,在时间的大海里航行,使相距遥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示和发明,书籍是人类大部分知识的记录、催化剂和刺激品。”如今的大众媒介丰富多彩、功能强大,犹如千万艘装上强大马达的船,正以“光速”改变着现代社会,塑造着未来社会。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神经中枢、社会力量的源泉,不仅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特定的“密码”报道社会、解释社会、分析社会,还以其独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影响社会、建构社会引导社会。大众传媒真正成了发现社会问题的哨兵,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官,开展公共事务的场所,授予地位和名誉的机构,引导舆论、教化民众的导师。这就像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描述的:大众传媒犹如“一枚信息炸弹正在我们之间爆炸,这是一枚形象的炸弹,像倾盆大雨向我们袭来,急剧改变着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据以感觉和行动的方式……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心理。”面对强大的媒介,不仅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外观和内心都将被重塑。 大众传播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预示着人类历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全球化的传播时代。当下大众传媒正以惊人的速度广泛介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这必将使21世纪呈现出一个泛政治、泛经济、泛文化、泛艺术……亦即一个泛传播的时代。而信息爆炸、信息侵略、话语霸权、媒体歧视、数字鸿沟、精神污染、传播焦虑、信仰危机,等等,则是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公民们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挑战和难题。研究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信息和知识爆炸式地增长,当一个孩子长到14岁时,世界上的知识财富将超过他出生时的4倍;当这个孩子50岁时,那时的知识的数量将是他出生时的32倍,就是说97%的知识都是在他出生后发现的。借助现代传播科技,大众媒介中的海量信息迅速涌向人们的感官和大脑,其供给量远远超过人们的接收和处理能力。大众媒介与最新的传播科技进一步联姻、生子,不仅会彻底改变传播形态学的面貌,还将全面更新媒介地理学的版图。人类面临的将是地域媒介的消亡和全球媒介的崛起,往日习以为常的传播形态学和媒介地理学将被颠覆或改写。
上述这一切都提醒人们,大众传媒犹如一柄双刃剑,有利必有弊,如何正确、合理和科学地使用它,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智者,足传播的没计者和操纵者,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用传播方面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在媒介还没有伞面征服人类之时,抓紧寻找征服媒介的种种对策;抢在时间前面,抓紧设汁和规划新的传播未来。大众传播媒介必须体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人类而存在,为人类而服务。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经说过:在未来的loo年中,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都会成为综合之后的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里,传播学的研究会被各门学科的学者格外重视,会一跃成为所有这些学科里面的基础。21世纪将是传播学大有作为的100年。《21世纪传播研究》丛书的推出恰逢其时。她是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联络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专家、学者,编写、出版的一套面向21世纪、面向新闻与传播学界和媒体的大型学术性丛书,旨在鼓励人文的、文化的、思辨的学术精神和多元的、立体的、独特的理论研究;她立足中国传播与媒介本位,以直面现代传播、容纳历史经验为主轴,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举,聚焦中国传媒的建没与发展;她以思想性、开创性、前瞻性和反思性为宗旨,关注全球传媒发展的动态与走向,追踪世界传播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反映海内外传播学界的新成果和新思想;她以学术交流的方式促进新闻与传播研究社群之间的对话与联系,展示中国新闻与传播学者的思想风采,繁荣和推进中国新闻与传播理论和实践。
我们希望《21世纪传播研究》丛书在各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能以一种崭新的形象屹立于中国的学术之林,希望她能得到广大新闻与传播学者和专家的关心与支持,也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与喜爱,更盼望得到进一步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邹培仁
2003年1月18日
于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目录
第一章信息、语言与新闻
第一节信息
第二节语言符号
第三节事物、事件、事态、事实
第四节新闻是一种语言陈述
第五节新闻的特性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对第一种情况,新闻的功利性期待实际上是受众想从新闻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以便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在现实中能有效地生活。因此,受众首先要求新闻给他们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但是,是否任何一种对客观外界的真实报道都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呢?很显然,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琐事、闲言碎语,广大的受众是不会关心的,人们所关心的是对广大群众都有实际影响的事情,诸如粮食涨价、电信资费下调、政府政策变动等,这些事情会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变化调整行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媒介提供这样的新闻,受众就会把它看作是我们生存环境的监视者,自然也会愿意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B型传播行为必然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媒介所报道的事情有一种影响力,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是我们有效生活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随时注视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发展,如果新闻所报道的恰好是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人们有影响的事情,那么新闻也就具有了一种品质,我们把它称为重要性。重要性从来源上看是事情本身对人们的影响力,但它实际上表征的是一种关系,是事情的影响力和人们行为之间的功利性关系在新闻中的体现。因此,A型传播行为的主体报道的是重要的事情,但着眼点却是这些事情与处在特定环境中的人们之间的现实关系。对生活在中国的人来说,美国的电信资费下降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这件事和我们没有功利性关系,对这件事的新闻报道对我们显然也没有多大的重要性可言。
新闻所具有的重要性就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功利性关系得到了落实,但这和真实性一样,仍然只是一个必要的前提,B型传播行为是否必然随之产生也还不一定。举个例子来说,《都市快报》1999年3月1日报道了浙江省和杭州市大幅下调电信资费这件事,如果几天之后另一家报纸再报道这件事,那很显然不能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不是这事与人们没有关系了,而仅仅在时间上落后于其他媒介才使它不能成为新闻。显然,时间这个标准在新闻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件有影响力的事情在它发生的时空环境到它影响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这个距离要靠传播者来尽量缩小,传播者要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努力并借助物质媒介以最快的传播速度把有关信息告诉受众,以便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事情的影响力已造成不良后果而媒介尚未报道,则受众利益就要受到损害,他们对那种马后炮式的新闻是不会满意的,遑论参与。所以,功利性关系不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