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面状况
抠下这片液态金属,可以发现它的背面,完全融化后已经渗入了铜片表面的缝隙中,纹理清晰可见,说明了它对铜的浸润性是很好的。接触面之间的缝隙,再也不用担心了。
下面,笔者对各种硅脂(包括液态金属、固态硅脂),在笔记本上进行替换测试。首先进行倍能事达白色硅脂的测试。
测试硅脂
测试用的笔记本是笔者的SONY SZ26,它的CPU散热器,很方便拆装,CPU和铜吸热面,是直接接触的,可以很好的体现硅脂的性能。另外,T2500的CPU,也是个发热大户,可以拉开测试数据的差距。
SONY SZ系列的散热器非常好拆装
测试软件,笔者选用了现今普及率非常广的鲁大师,温度曲线可以非常清楚的表现温度的变化。因为刚开机时,散热器本身就很冷,所以CPU温度普遍偏低,所以待机温度,笔者选择在极限温度测试后,以回归温度为准。
最后以极限温度、回归温度,为两个测试数据,来对比各类硅脂在笔记本电脑里表现出来的性能。
液态硅脂,这里测试两种:倍能事达白色硅脂和信越7783含银硅脂。
卸下散热器,用卫生纸清理干净铜吸热面和芯片表面。再涂上硅脂,上紧螺丝,并且统一把后盖安装回去。
涂好硅脂
之后,开机允许鲁大师的“温度测试”项目。在15分钟后,截图,保存数据。白色硅脂的温度曲线如下:
最高88度
关闭测试窗口,不运行任何程序,等待笔记本自然降温。15分钟后,取得回归温度:
最低48度
这个成绩,就是笔记本原厂的水平,最低温度为48度,完全符合所谓的出厂要求,但是最高温度88度,虽然不会损坏CPU,但高温会加剧芯片的老化,让人很不满意。
再替换上信越7783,注意涂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