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为国际性问题,许多国家食源性疾病不断爆发,使得食品的安全性成为公众健康、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应对加人WTO?记者日前采访了我国辐照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农学专家陈子元教授。他认为应在提高农业科学种养、工业现代手段加工食品的同时,推广应用高效环保、健康型的杀菌保鲜新技术一一辐照技术,以保障食品的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业国际竞争力。食品辐照技术其实是安全的。它不是一种添加剂而是一种物理加工方法与常规的冷藏、加热和其他物理方法一样,不存在"每日允许摄人量"和"安全系数"等问题。日前世界上已有38个国家正式批准224种辐照食品的标准,全球仅调味品每年辐照量就达7万吨。中国大蒜也必须经过辐照才能出口日本。
食品辐照技术是利用钻一60、铯一137产生的У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MeV电子束对食品和其他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电离辐射抑制生物中酶的活动,破坏生物体中细胞结构,起到杀虫和杀灭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腐败菌、防霉和防腐的作用,达到食品保存或保鲜的目的。传统的杀菌方法广泛采用十七学熏蒸剂二溴乙烷、溴甲烷、环氧乙烷等,而使用这些化学熏蒸刘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且有可能和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一些有毒的化合物,对人体有害,同时也对环境生态造成不良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已禁止或限制化学熏蒸剂的使用。一些热敏性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以其颜色、风味和具有挥发性为其主要特征,而采用传统的加热熏蒸杀菌,会造成添加剂褪色、挥发、改变其原有风味,或因加热而导致变性而失去效力,使商品价值显著降低。而采用辐照技术,因射线穿透力强,可对包装好的产品进行辐照处理,且杀菌彻底,能保持被辐照物的原有风味和鲜度,在产品包装不破损的情况下,室内存放可保存一年以上,产品仍然可保持原有品质。辐照没有药物残留,也不污染环境,又节省了能源,是替代传统灭菌方法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技术。
我国从50年代研究辐照技术,近10年来发展很快,在辐照食品安全性研究、卫生标准审批等方面处于较先进水平。目前国家已正式批准24个单项辐照食品卫生标准,全国已有30个省、市、县有钴一60辐照装置,实际装源容量达1250万居里,还有近10座在建设中,大功率电子加速器也在逐步推广使用中,这些都为辐照技术应用提供了基础。我国目前辐照食品已达10多类,年辐照量约8--10万吨,主要是大蒜、调味品。脱水蔬菜、干货等,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种类和数包装材料、生物和发酵产品、茶、饮料等。
我国农副产品、粮食和果蔬每年因虫害和霉变造成的损失约占收获量的20%-25%,许多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和特产资源,如脱水蔬菜、水产品、土特产及食品添加剂等,常因灭菌不彻底而被挡在门外。进人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关注食品安全,食品的卫生质量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保证食品安全,适应人们的健康需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扩大农副产品和食品的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等多方面分析,必须加快推广辐照食品这一新技术。
我国的农产品辐照技术应在已成功应用的食品中提高应用深度,同时拓展应用广度,如在冷却鲜肉、禽制品、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旅游食品、休闲食品、高附加值的果蔬、粮食、水产品、出口的农副产品等多种食品方面。陈教授说,21世纪辐照食品市场前景广阔,但如同其他新技术一样,在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方面需要各有关方面协同配合,要加强辐照技术的宣传力度,使有关产业和企业及广大消费者了解辐照食品,运用典型事例进行商业化推广,建议国家成立辐照协调与发展机构,集中人力物力搞好科研,做好推广工作,全国的大中小型辐照机构联合起来,主要是解决我国目前钴源小型化、分散性、低水平重复建设、运作成本高、辐照处理时间长的缺点,使我国辐照食品技术在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