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博克上谈了许多历史传统的话题,接着又谈了一些当今文化界的低级趣味问题。都是随口聊的,我的想法未必成熟正确。本来这两个话题是没有关联的,但我看其实它们也可以扯上点关系。想想觉得恐怕内里还是关系很大的,而且那可能是我潜在的判断线索。
首先我纠正一些误解。可能有人认为我清高,动不动就指责这“庸俗”那“低级趣味”;清高固然是有些清高的,但主观上的"清高"并不能说明我是个免俗的人,实际上我本身很可能正是个“庸俗”“低级趣味”的人。不要紧,假使我没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已然被染,提醒一下让后人“不染”也是可以的吧。另外,我并不排斥大众化的娱乐节目,我甚至不排斥许多人厌恶的恶搞,我需要重申一遍:低级趣味与大众化是两回事,娱乐化并不等于龌龊化。娱乐的质量是我关注的问题,而且整体的低级趣味之众也是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威胁到我们的生存质量,在很多时候会伤害到我们的情感与尊严。
我尤其反对不分场合不分地点的庸俗化和低级趣味,大众化是允许的,娱乐也是合理的,但庄重的严重缺失使我们深感悲哀——可能这才是我发出这些呐喊的真正出发点。比如在“春晚”那样亿万中国人关注的节日里,在百花奖那样的国家级颁奖晚会上,在这些地方的贫嘴与低级趣味,伤害了许多人的情感,让我们觉得生活在中国这个地方是如此地不堪。百花奖固然也没什么,但对有些严肃追求的艺术家来说,那是一份终生期待的荣誉,你要尊重他们,即便中国电影水平很低,但那也是一场国家级颁奖晚会,那个舞台上除了必要的娱乐之外应该体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庄重优美。但那天我看到的几个主持人的丑陋表演几乎让人惊呆,我一直在猜测期间是否会有严肃的艺术家中途退场以示抗议,面对那些无聊已极的贫嘴台下那些惊愕的脸只是闪现了一下,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常态。类似的局面已经超出“轻松愉快”的娱乐目的,损害了民族文化的尊严。看来,这是普遍的专业素养问题,也是个文化品格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并非仅只在一个方面出现。电影、电视、网络、出版……,令人窒息。
我对于电视剧《亮剑》看似过度的警惕其实也是从以上这个背景之上的议论。《亮剑》本身在中国电视剧中并不是一部特别差的作品,但是,在忽视了其中的低级趣味这一前提下的过度追捧,从观众接受与分辨能力方面却提醒了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看来“低级趣味”和“庸俗化”不仅是制作者的问题,还有接受者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全民问题了,是整体文化问题。
说到底,低级趣味化达到今天这样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这是中国文化的免疫力问题,是文化整合能力问题,甚至是中华文化本身所固有问题的一个爆发。说个老实话,我对短期内中国遏止低级趣味的能力感到怀疑。
是否能够遏止“低级趣味”深入下去,取决于中国文化管理者的文化水平与文化修养。但面对中国人一直渴望的表达“自由”,在是否站出来严厉地批评时我是有着投鼠忌器的担心的。因为我根本不想让社会来个什么严厉整顿马上停止这些活动,我一点都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局面。我只是希望在刚刚获得“自由”的时候不要滥用“自由”,尤其不要去享受庸俗的自由。以前曾经有过讨论,说类似“自由”的美好字眼并非什么人都配享受,许多人有不同看法。现在看,确实利弊都出来了。假如享受“自由”的人有文化素养上的欠缺,确实获得的多半是做坏事的“自由”,在艺术上则仅只是获得了庸俗的自由而已。这样的“自由”有什么样意义?
我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中还对比了许多“文革”时期的一些极端例子,那个时期的文化可以粗略归于一种文化上的精英管理,其弊端显而易见,但其利也很明显:有效过滤了低级趣味的东西,反而就在那个时期中国文化在京剧、芭蕾舞等方面取得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当然,今天相对的放开更贴近百姓的许多活动与娱乐是深得人心的,因为自由了嘛,但是其阴暗面如此抢眼、如此迅猛地出现于我们面前,恐怕也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对于这个问题,我甚至常常怀疑是否过于苛刻了,是不是应该给“成长”留出余地?
今天这一切或许仅只是个开头,假如不及时反思的话,会发展到何种地步,难说。那么,既然如此,不如从更深远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如此的问题。当然,在博克里只能展现小小的“管见”了,不可能说那么全面。
其实,如今引领世界潮流的西方文化界也很庸俗,但他们好在有分级,还知道怎么分场合。最重要的是,西方也有引领世界潮流的“不庸俗”的精品,从影视方面根本无须我一一指出,大家有目共睹。这就是区别,我们只有低端的而无高端的,只有庸俗苍白的而没有能够引领我们精神的精品。整体在西方世界里,垃圾与精品是比较均衡的:你能看到极度娱乐化的东西,但你也能看到得体而维护了文化尊严的东西。而在今天的中国文化空间,低级趣味几乎淹没了所有的艺术与文化领域。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一个久已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里本身就缺乏神圣庄严的东西。相反西方精神世界里的圣洁一直引领着西方社会,在任何时候你都能看到那份圣洁强硬地存在。这方面在音乐领域里最容易得到验证。我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更倾向于西方文化价值传统,我的挑选多少正是因为西方文化中的这一份神圣庄严。
不同的文化板块里,各自的传统文化,假如他们是健康的话,都会自动地行使他们一定的过滤与制约功能。今天的局面可能部分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失败的。假如简断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俗文化,所以它最终导致的全面价值崩溃,是早晚都不可避免的,低级趣味在今天的全面流行不过是其表象而已。
从微观上我其实是个中国传统的爱好者,尽管不擅长,但我依然很欣赏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门类,琴棋书画、传统戏曲、唐诗宋词,甚至各种民俗等等,这些方面的欣赏我与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太大区别;但在宏观的文化评价上我认为中国传统是不值一提的,尽管有各种玄妙传统哲学,但中国传统缺乏圣洁崇高的拟像却是致命的问题。其过分实用庸俗的特点造就了中国传统的世俗价值体系;更严重地,借用一下朱大可先生对中国传统的一个批判词汇,“流氓”就是中国文化特性的总结。回看今天社会的低级趣味,其实很容易地找到了为什么会如此的根源。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有”什么导致了庸俗化,更多是“缺”了什么才是问题所在。
我认为,一种成熟、成型的文化体系基本上就是一种宗教;一种宗教,实际上更是一种文化体系。历史地看,宗教是在背后直接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品格的主因。中西方在宗教领域的巨大分野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品格。有人可能认为,中国也有宗教啊,但假如与西方相比,中国基本上可以称为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西方国家至今能说出自己信仰某种宗教的人(多为广义的基督教)肯定占人口的一半,并且某些人还会十分肯定自己的虔诚,如美国总统布什;但在中国基本上在你周围不可能找到如此大量的宗教信徒。所以一般来说中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无神论者是国际对中国的认识。这不是文革之后的局面,也不是1949之后的情形,在很早之前中国其实就是这样的,19世纪前后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就把中国看作一个无神论国家了。佛教与道教尽管在历史上贯穿中国2千年,但实际上从来它们没有一个宗教连续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他们都曾经中断过许多次。更不要说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相互排斥,你来我退的局面了,儒教这一世俗思想才是真正统治中国2千年的文化成分。在西方,基督教确立之后几乎从来没有断绝过,只进行过改革与产生了不同派别。
宗教的神圣性与严肃性造就文化的严肃性,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如此,不仅仅表现在西方社会,在印度,在伊斯兰教社会,都证明了这一点。缺乏宗教的熏染文化表现可能会更容易滑入庸俗。我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质部分决定了今天这样一个全民痞子的局面。
中国的“无神论”这一传统文化特性会在许多方面影响未来的中国,不仅仅在文化品格方面,甚至在经济发展中也必将展现出它的“独特”面目来。
不过,我不认为“无神论”百无是处,任何事物利弊同在,这个特性也一样的。比如很可能正是这个特性——无负担、无羁绊——将使中国比其他传统的宗教国家更容易更新传统、吐故纳新。但是很遗憾,文化的低级趣味,我们是必须面对的了,因为这就是“无神论”社会通常会有的一个副产品。但提出这个问题,最大程度地警惕和制约这个现象,可能是个亡羊补牢的法子吧。
2007-3-7 草就
历史传统与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