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欧洲时报》3月12日载文《中国能否拥有航母?》,摘要如下:
中国两会期间,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透露,中国最快将在2010年之前造出航空母舰。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此事时未予否认,这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按理说,中国海疆广阔、海域资源丰富,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整体国力提升,出于保卫国家海上安全、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需要,建造航母可谓大势所趋。唯因对航母天价耗费的顾虑,关于应否建造的问题已在国内争论了十几年。
其实两会更“震撼”的议题是中国国防预算大幅提升:国家财政部6日向人大会议报告预算草案:今年国防支出将达3472.32亿元(约450亿美元),比去年增17.8%。
英国《卫报》以“中国增加军费会让世界更惊魂”为题报道称,这一增幅是自199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加之此前的外太空导弹试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担忧与日俱增”。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国防费尽管绝对值不足美国的1/10,人均国防费更不到美国的1/200,但仍难以令外界、特别是两大邻邦日本与印度信服。至于近几年来有关中国正在造航母的传言,则使“中国威胁论”不断出现新的版本……
对于这些歪曲报道与解读,中国国防诚然需要有自信,但也应考虑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可引为例的是,针对美国发表的人权报告中批评中国人权的状况,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予以回应,显得更为理性也更具说服力。
笔者以为,一方面,中国应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着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以有效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另一方面还需要增进国际交往,加深相互瞭解,学习幷掌握他国的思维方式,阐释为和平“投资”军力的必要性,从而化解不必要的担忧。
也有一个充满希望的迹象——随着中美两国“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逐渐密切,美国国内对中国军费激增的态度也开始有所转变,不仅《耶鲁全球化》杂志表示中国军费数字更可信了,连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也温和地表态:“军费增长本身幷不代表威胁”。
换言之,中国能否赢得国际信任,幷不在于该不该拥有航母,而在于如何有效对外阐述和谐外交的理念,在于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统一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