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随印尼“开国之父”苏加诺三度访华,“零距离”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官方档案对他的登记是:“报馆主编”、“总统私人秘书”,但现实中,他却被誉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冕之王”。也正因此特殊身份,他成了中国和印尼两国之间的“密使”,为两国的友好邦交,为新中国的外交突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司徒眉生。
司徒眉生结识苏加诺的时候只有19岁。那时,他只是《天声日报》的一名见习华文记者。但自此以后,司徒眉生逐渐成为苏加诺外事活动中重要的帮手。
1954年亚非会议筹备期间,正是司徒眉生受苏加诺之托,将那些反对中国参会的声音传到中国,使中国了解到所面临的阻力。从而催生了周总理那次“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的“补充发言”。
1965年,印尼发生“9·30军事政变”,为躲避苏哈托迫害,司徒眉生举家逃往澳门。
1971年4月22日傍晚,香港文华酒店。司徒眉生久违的莫逆之交来了。此人正是即将上任的第26届联大主席,当时的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长马利克。此次访友,除叙旧外,马利克还想托司徒眉生“帮个大忙”。
“恢复中国席位,是第26届联大最主要的议题。我个人是想帮中国的。但苏哈托总统有明确训令,要中国进,也行,但必须同时保留台湾!所以,我现在非常需要了解中国的立场。”马利克面露难色。说到最后,他给司徒眉生抛了个“烫手山芋”:到北京摸摸底,看中国政府怎么想。
当晚,司徒眉生便将一纸书信,委托有关机构速转至周恩来办公室。但直到9月11日,司徒眉生才收到北京捎来急讯:已在广州安排专机,请即刻起身上京。
然而,世事难料。他万万没想到,就在抵达北京当天,“林彪事件”发生了。司徒眉生只得呆在招待所里。等了整整半个月后,终于有人敲门。来者,罗青长,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
“我是受周总理委派来找你的,对外绝对要保密。”罗青长告诉司徒眉生,中方立场已在8月20日发表的中国《外交部声明》里阐明。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谬论。希望马利克先生,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中国帮助,但也不必勉为其难。
司徒眉生说,那趟北京之行,他等于空手而归。司徒眉生回来后,跟马利克直言:“你不必再等北京回应了,他们现在忙得要命,你按自己的理念去处理吧。”
马利克陷入两难境地。他坚持“一个中国”,想中国入联。但他的总统苏哈托***、***……
司徒眉生向马利克推心置腹。“依我看,你不必太顾及外交部长这个位置。你不是苏哈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