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是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周恩来
1949年10月1日于北京
新中国迎来第一位履新的外国使节
齐赫文回忆道,因为开国大典当天的很多事让他激动不已,所以他回到住处后竟一时难以入眠。10月2日早8点,昨夜值班的总领事馆工作人员弗拉基米尔,急匆匆地敲响了齐赫文的房门:“我听了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广播,有杂音。但我清楚地听到广播里提到了您。”
随后,他了解到,由于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有时差,所以那封电报到了当时还在工作的斯大林手中。斯大林读完后,命令立即把它转发给各大报社。
10月2日,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葛罗米柯给周恩来发电报,表示苏联政府承认新中国的中央政府。齐赫文因此不再是总领事,而被任命为临时代办。随后,他按照莫斯科的指示,去中南海找周恩来,询问中方对于苏联准备任命罗申为驻华大使的态度。
周恩来请示过毛泽东后告诉他,中方将通过中国驻莫斯科临时代办戈宝权正式通知苏联外交部。
10月3日,周恩来复电葛罗米柯,对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表示热烈欢迎,中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0月4日,罗申由莫斯科启程,于10日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履新的外国使节。
在筹备呈递国书仪式时,齐赫文应周恩来的邀请担任非正式顾问。他表示,由于中方没有举行类似活动的先例,因此罗申递交国书的仪式,参考了部分苏方经验。
“在所有方面,我们的关系都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上升期”
1950年夏,齐赫文携家眷返回了莫斯科。此后,他被派到英国和日本使馆以及联合国工作。但是,无论在哪里,他都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1957年10月,苏中友协成立,齐赫文当选为理事。
他特别告诉本刊记者说,即便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包括“文革”期间,苏中友协也定期开会,并在中国人民的重大节日,或中国领导人、革命家、文艺界知名人士的纪念日期间,举行相应的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初,齐赫文应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邀请,到北京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见面,并达成协议,恢复两个协会之间的交往。随后,中方邀请苏中友协访问中国。齐赫文率领的代表团,成员包括负责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工程师西林,还有演员、作家、音乐家、画家等。除北京外,他们还去了上海、西安等地,参加了“很多热情洋溢的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