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访江泽民
让欧福钦津津乐道的,还有他与江泽民的三次见面。
1956年,新中国正热火朝天地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长春一汽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当年7月,该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解放牌”。
欧福钦到一汽后,厂方向他推荐了几名年轻人接受采访,其中就包括曾在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制造厂实习的江泽民。欧福钦和江泽民同岁,两人很谈得来。不过,由于欧福钦在撰写稿件时将笔墨都用在描述第一辆“解放牌”如何装配上,因此没有提到接受了采访的那位中国工程师。
欧福钦回忆道,当1990年自己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再次见面后,江泽民打趣地说:“太遗憾了,我当时和您谈了整整一个小时,但您没用我的一句话。”欧福钦马上解释其中缘由。于是,江泽民就把自己就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第一次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机会,给了老相识欧福钦。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年逾七旬的欧福钦成为采访此次活动最年长的记者。按计划,他将同其他17名记者联合采访江泽民。但因江泽民公务繁忙,将接受采访改为同记者合影留念。
但当他和其他记者从江泽民的办公室走出来时,欧福钦被留下了,并和江泽民单独谈了37分钟。江泽民说:“我们倒过来做个采访,我问您答。”欧福钦告诉记者,江泽民感兴趣的话题是,苏联体系是怎么崩溃的,怎么就一下子垮掉了,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欧福钦的回答是:“遗憾的是,我们(苏联)的共产党没有教育人民要有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说,每个人自身就应该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者。虽然我们都(参加选举)投票,但决定是上层做出的,而不是我们。这就产生了负面作用。”
欧福钦对本刊记者说,虽然俄中两国关系中不再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双方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线的事实,还是存在的,“对我们来说,中国是最邻近、最亲近的国家。”
在他看来,俄中两国背靠背地面对威胁和挑战,互为对方的战略后方;在发展问题上,两国则是面对面的,“这是很大的优势”。他表示,目前,西方正进行大规模的鼓动,将中国称作俄罗斯的威胁,“我认为,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欧福钦认为俄罗斯国徽中双头鹰的形象很有代表性---在朝西方看的同时,更要关注东方,并且应当和中国一同参与复兴古丝绸之路,“不仅将它作为交通要道,而且是能源桥梁。”欧福钦说,对于俄罗斯来说,“重要的是利用伟大中国这个邻邦的活力,来帮助我们发展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区域。”